垓的拼音為gāi。
垓,形聲,從土,亥聲。本義:八極之內的廣大土地,又指 戰場上重重圍困的中心。垓下決戰是我國歷史上壹次有名的戰役。公元前202年楚、漢兩軍在垓下進行決戰時,漢軍設下十面埋伏的陣法,從而徹底擊敗楚軍,迫使項羽自刎烏江。
字源演變:見紐、之部;見紐、咍韻、古哀切。形聲字。從土,亥聲。字形2為石門頌之“垓”字,“土”旁加點,“亥”旁筆勢也有不同,是隸書的變寫。“垓”的本義是兼備八極之地。《說文》:“垓,兼垓八極地也。”漢揚雄《大鴻盧箴》:“蕩蕩唐虞,經通垓極。”
從八極之地引申為界限、邊際,用作數詞則指十京(壹萬萬),極言其多。通“荄”,草根。《論衡·自然》:“霈然而雨,物之莖葉根垓,莫不洽濡。”又通“陔”,臺階的級次。《史記·封禪書》:“祠壇放薄忌太壹壇,壇三垓。”
康熙字典
《廣韻》古哀切《集韻》《韻會》《正韻》柯開切,?音該。《說文》兼垓八極地也。引《春秋國語》:天子居九垓之田。《司馬相如·封禪書》上暢九垓。又數名。《風俗通》十億曰兆,十兆曰京,十京曰垓。又界也,守也。《揚雄箴》重限累垓,以防暴卒。
又《集韻》居諧切,音皆。級也,重也。《史記·封禪書》大乙壇三垓。《北齊大禘歌》三垓上列,四陛旁升。又地名。《史記·項羽紀》漢王圍項羽於垓下。
《註》垓,堤名,在沛縣。壹曰聚邑名。正義,垓是高岡,其聚邑及堤在垓之側,故曰垓。又葉居之切,音基。《郭璞·遊仙詩》嫦娥揚妙音,洪崖頷其頤。升降隨長煙,飄颻戲九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