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漢字,最早是由圖畫記事演變而來.由圖畫簡化抽象後變成記事符號,再進壹步簡化抽象而為文字.最早是沒有讀音的,後來在交往的過程中逐步產生讀音,再有記錄讀音產生.其發展為:直音,反切,漢字符號,漢字字母,漢語拼音的過程.
古代註音方式
1,假借法.指借某個字代表另壹個字去書寫跟它音同或音近的另壹個字.只借字音,不管原義.如:
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泊,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帛書《老子甲本·德經》(大丈夫居於厚重而不居於浮薄,居於樸實而不居於虛華,所以要去掉後者,采取前者.)
泊:薄, 皮:彼(後者)
2,形聲法
壹個字壹部分表義類(為義符),壹部分表讀音(為聲符).如:"濃",聲符為"農". "切",聲符為"七".
假借和形聲,它們在客觀上有表音的作用,但實際是起音節符號作用,而不是給另壹個字註音,不算註音方法.
3,描寫與說明法
也是壹種表音的方法.古代學者對字音的描寫和說明有內言,外言,急言,緩言,短言,長言等用語.
內言,大約指洪音(發音響亮),洪音舌位較低,靠前,口腔內形成的***鳴腔較大.
外言,大約指細音(發音弱小),細音舌位較高,口腔內形成的***鳴腔小,所以聽起來聲音好象發自口腔外端.
急言,緩言當指急氣言,緩氣言,大約也指細音,洪音.因為讀細音,口腔的氣流通道較窄,所以氣流通過時顯得緊急;讀洪,口腔的氣流通道較寬,所以氣流通過時顯得松弛.
這些記錄語音方式,都是很空洞的, 不具體.
4,"讀若"之屬
古人註音,常用"讀若",也有"讀如,讀曰,讀似,讀近".這是取其聲音相近.這是註音的方法.如:
瑂,石之似玉者,從玉,眉聲,讀若眉.
——許慎《說文解字·玉部》
5,直音
讀音完全相同的,就用"x音x",這也是註音方法.如"走音奏".這是後來註疏及字典辭書普遍采用的.這種註音有難於克服的困難:某字沒有同音字,就無法註音;有同音字而難認,(讀不出音),註了也等於沒註.
這些方法都是古人的探索,都有本身難以彌補的缺陷,客觀上就要求對字註音的更好的註音方法.
6,反切法
反切法出現在東漢以後,即公元168年以後,發明者壹說是孫炎(生卒年不祥,字叔然,三國魏人,著《爾雅音義》,用反切註音,所以許多學者認為他是反切的創造人),壹說是服虔(東漢人,靈帝時,公元168—189年.曾作九江太守,《通俗文》壹書可能是他的,此書也用反切註音,所以有人認為他是反切的創始人.)其註音方法是用兩個字來為壹個字註音,前壹字為上字,取聲,後壹字為下字,取韻帶調的讀音.稱為"x x反","x x切".又有"反語,切語,反音"說法.如:眷,居倦切, juàn←j(ū)+(j)uàn
此法比以前的方法更先進.
缺陷:
隨著時間的推移,語音的演變,舊反切,不管成系統的如《切韻》的反切,還是比較零散的如古註中的反切,都越積存越多,拼讀越來越不準確.這是因為,反切方法本質上是聲母,韻母的拼合,而代表這聲母,韻母的卻是作為音節符號的漢字,而不是標音的聲母,韻母符號.對於雙聲,疊韻的字,初學者則不易把握(很多人在當時還不懂).用字也麻煩,反切上下字用的太多,(用於註音的字太多,有1195個,懂得拼音就要記住這壹千多個字.這種局限,如果單純在漢字的基礎上修修補補是不行的,必須拋棄作為音節符號的漢字,以標音的符號代替.直到《註音字母》制定出來,才真正打破了反切的局限.
三,近代註音方式
註音字母.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套法定的拼音字母.1912年由讀音統壹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有字母39個.1920年增加為40個,並改定了排列次序.
註音字母-聲母
ㄅ(b) ㄆ (p) ㄇ(m) ㄈ (f) 萬 (v)
ㄉ (d) ㄊ(t) ㄋ(n) ㄌ(l)
ㄍ(g) ㄎ(k) 兀 (ng) ㄏ(h)
ㄐ (j) ㄑ(q) 廣() ㄒ(x)
ㄔ(zh) ㄓ(ch) ㄕ(sh) ㄖ(r)
ㄗ(z) ㄘ(c) ㄙ(s)
註音字母-韻母
ㄧ(i) ㄨ(u) ㄩ (ü)
ㄚ(a) ㄛ(o) ㄜ(e) ㄝ(ê)
ㄞ(ai) ㄟ(ei) ㄠ(au,ao)
ㄡ(ou)
ㄢ(an)ㄣ(en) ㄤ(ang) ㄥ(eng)
ㄦ(er)
註音字母標調法
在漢語拼音運動歷史上,註音字母最初采用四角點聲法.圓點加在主要韻母的四角,用圓點位置不同,表示調類的不同.後來改為符號標調法:陰平不加符號,陽平為"ˊ",上聲為"ˇ",去聲為"ˋ".也有人主張采用數碼1,2,3,4來標註不同調類.
隔音問題:
註音符號是漢字筆畫式的字母,它隨漢字直排自上而下逐字註音,所以沒有音節分界問題.
拼寫練習:
廣 播 電 視 大 學
ㄍㄩㄤ ㄅㄛ ㄉㄧㄢ ㄕㄧㄉㄚㄒㄩㄝ
是 壹 所 好 學
ㄕㄧㄧ ㄙㄨㄛ ㄏㄠ ㄒㄩㄝ
校
ㄒㄧㄠ
缺點:
這是傳統的民族形式的字母(楷書的篆文古體字),但還是不明智,因為不符合世界大多數文字發展是拉丁文趨勢,在科技應用和文化交流上受到很多限制.符號也沒有徹底音素化,其中有好幾個韻母還可以進壹步分為更小的語音單位,如:ㄢ(an), ㄣ(en),
ㄤ(ang) ,ㄥ(eng) ㄞ(ai) ,ㄟ(ei) ,
ㄠ(au,ao) ,ㄡ(ou)
ㄦ(er)
評價:
"註音字母對於識字教育和讀音統壹有過壹定的貢獻.盡管今天看來,註音字母還有不少缺點,例如,作為少數民族文字的***同基礎和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的工具,註音字母顯然遠不如拉丁字母.……對近40年來的字母運動,註音字母也起了開創作用."
——周恩來《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
(1958)
四,當代註音方式
拼音字母:這是壹種較為準確的記音方式.1958年2月11日,第壹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準《漢語拼音方案》,這是用拉丁字母為拼音符號的方案.不僅形式上做到了國際化,而且連寫方便;它基本上壹個字母代表壹個音素(實際上是音位),字母因素化,拼讀時毫無牽絆.它是我國有史以來比較好的壹個方案.使以往拼讀所遇到的困難都得到比較圓滿的解決.
此方案分為五個部分,字母表,聲母表,韻母表,聲調符號,隔音符號.
評價:
漢語拼音方案的拉丁字母記音法,記錄語音較準確,中國人民的語言交往也無障礙,但和最準確的國際音標比,還是有差距.現在國際上最為通行的拼音文字(如英語等)的註音方法,都是采用的國際音標法.中國文化連同經濟壹起走向世界,就有壹個文化交流的問題.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要學習漢語,如果我們采取國際音標來拼讀漢語,將會更便捷.
五,國際音標
國際音標是壹音壹符,固定音值,見符知音,知音定符.
它分為嚴式和寬式.
嚴式
嚴式,又叫音素記音.它是精細地記錄在語音的細致差別,是什麽音就記錄什麽音,並不管這種差別有沒有區別意義的作用,記錄中,要用到附加符號.
)唇形略圓,C 唇形略展, +舌位略前,-舌位略後,┻舌位略高,┲舌位略低
寬式
寬式,也叫音位標音,(音位是特定語言(或方言)的語音中能夠區別詞或語素意義的最小單位,是對若幹個有細微差別的音素歸納的結果.)就是用壹個兼表幾個沒有區別意義作用的語音,用為數不多的音標表達了嚴式記音中千變萬化的語音.
聲調標記
國際音標為漢語註音時的聲調標記,可采取數碼標記法:55,35,214,51,標在拼音的右上角.
嚴式與寬式的關系
從語音調查和描寫程序來講,嚴式音標記錄在前,寬式音標記錄在後.寬式是在嚴式的基礎上(音素記音),經過對立,互補的分析和歸納才建立起來的.
最早漢語拼音化嘗試始於中國明朝穆斯林小經文字
新華網蘭州8月17日電(記者 宋常青)用阿拉伯字母給漢語註音,內容涉及日常記賬、記事和伊斯蘭教經典……流傳在中國部分穆斯林少數民族中的“小經”文字再次引起了我國學者的興趣。有專家認為,“小經”文字是中國人自己進行的最早的漢語拼音化的嘗試。
“小經”也稱“消經”“小兒錦”“小兒經”“狹經”,是中國回族創造的壹種拼音文字,用來拼寫各地回族的漢語方言,同時也為東鄉、撒拉等民族使用。
西北民族大學社會人類學·民俗學研究所所長郝蘇民介紹,對於進行漢語拼音化嘗試的問題,目前學術界公認的壹種說法是最早的嘗試者是意大利籍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在明朝末年,利瑪竇進入中國傳教,成為中國耶穌會開創者。為了在不識字人群中傳教,利瑪竇嘗試用羅馬字為漢語進行註音,並最終初步形成了體系和具備了壹定的實用性,現在流傳下來的文章有《西字奇跡》等。
而據考證,“小經”文字出現在明朝中期,早於傳教士利瑪竇。郝蘇民介紹,“小經”文字最早起源於經堂教育。由於伊斯蘭教經典多是由中古時期的阿拉伯文字寫成,直接閱讀必須有壹定的語言基礎。宗教寺院教職人員為了方便培養青年教職人員,創造了壹種用阿拉伯字母綜合少量波斯字母拼寫漢語的文字形式,逐漸流傳到民間並得到普及。現在公認的中國伊斯蘭教經堂教育奠基人胡登洲生活在明朝嘉靖、萬歷年間,據此估算,“小經”文字的出現至少已經有500年的歷史。
“小經”文字作為壹種文字形式目前仍在使用。南京大學民族與邊疆研究所和西北民族大學社會人類學·民俗學研究所日前聯合進行的壹次調查發現,被認為已經不再使用的“小經”文字仍然在中國部分穆斯林少數民族群眾中流傳,使用主體是不識漢字的人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中老年婦女;在西北地區的壹些民間經學教育機構中,“小經”文字也是教學內容之壹,學員學習“小經”文字主要是用於日常記賬、記事和學習伊斯蘭教經典等。這次調查收集了數百件“小經”文字實物復印件,內容涉及經學文獻、字典、書信、演講稿和工作筆記等。
郝蘇民介紹,由於“小經”文字是由中國人自己進行的最早的漢語拼音化嘗試,對於研究漢語拼音化進程有著很高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