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繆篆 小篆有哪些名帖

繆篆 小篆有哪些名帖

[miù zhuàn]?

繆篆,(漢代摹制印章用的壹種篆書體)

所謂繆篆(miu zhuan),是漢代摹制印章用的壹種篆書體。王莽六書之壹。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記新莽六書稱:“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形體平方勻整,饒有隸意,而筆勢由小篆的圓勻婉轉演變為屈曲纏繞。具綢繆之義,故名。清代桂馥《繆篆分韻)則將漢魏印采用的多體篆文統稱為“繆篆”。亦稱“摹印篆”。

秦初使用八種文字: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其中的摹印就是繆篆。漢承秦制,漢朝主要使用隸書和繆篆(也稱漢篆)。漢朝的篆書(即漢篆)就是繆篆。著名繆篆

碑帖有《開母廟石闕銘》,《嵩山少室石闕銘》。

小篆名帖:

秦. 李斯 “泰山刻石”又名“封泰山碑”

唐. 李陽冰 “城隍廟記” “謙卦”

清. 鄧石如 “千字文” “心經”

“廬山草堂記”

楊沂孫 “清楊沂孫篆書”

吳讓之 “吳均與朱元思書”

“崔子玉座右銘”

徐三庚 “徐三庚篆書冊”

小篆名帖

1: 秦. 李斯 “嶧山刻石”

秦始皇在統壹中國後的十余年間,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先後五次遠途巡視各地。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年),他出巡山東齊魯故地登陶縣的嶧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時,登高遠望,激情滿懷,對群臣說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銘,遺傳後世。”李斯當即成文篆字,派人勒石於嶧山之上。這就是著名的秦《嶧山刻石》。

從《嶧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書法運筆堅勁暢達,線條圓潤,結構勻稱,點畫粗細均勻,既具圖案之美,又有飛翔靈動之勢。書法造詣之高超掩滅先軌,散絕後賢,使壹切寫小篆的人皆難入其境,成為後世臨摹學書之佳。

刻石呈豎長方形,水成巖石質,四面刻字。碑高1.9米,寬0.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側面刊刻頌揚秦始皇功績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詔書。小篆體,每面5行,***222字:“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登於繹山,群臣從者,鹹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箸經紀。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令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禦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該碑刻文今已泐毀37字,尚存185字。

2: 秦. 李斯 “泰山刻石”

又名“封泰山碑”: 泰山刻石立於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泰山時所刻;後半部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壹年(公元前209年)刻制。

刻石四面廣狹不等。兩刻辭均為李斯所書。書法嚴謹渾厚,平穩端寧;字形公正勻稱,修長宛轉;線條圓健似鐵,愈圓愈方;結構左右對稱,橫平豎直,外拙內巧,疏密適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泰山刻石《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刻所立石,其辭曰: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祗誦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於後世,順承勿革。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訓經宣達,遠近畢理,鹹承聖誌。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凈,施於後嗣。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

3: 唐. 李陽冰 “城隍廟記”、“三墳記碑”

李陽冰在唐代以篆學名世,精工小篆,圓淳瘦勁,為秦篆壹大變革,被譽為李斯後小篆第壹人,對後世頗有影響。自秦李斯創制小篆,歷兩漢、魏、晉至隋、唐,逾千載,學書者惟真草是攻,而篆學中廢。李陽冰以篆書為己任,始學李斯《嶧山碑》,承玉筋筆法,然在體勢上變其法。線條上變平整為婉曲流動,顯得婀娜多姿。

《金壺記》稱“陽冰尤精書學,豪駿墨勁,當時人謂曰筆虎。”張旭的筆法也曾得到李陽冰的傳授。暮年所篆,筆法愈見淳勁。自稱:“ 斯翁(李斯)之後, 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道也。”康有為《廣藝舟雙輯》稱其為:“以瘦勁取勝,若《謙卦銘》,益形怯薄,破壞古法極矣。”

當時顏真卿所書之碑,必請李陽冰用篆書題額。清代孫承澤在《庚子消夏記》中也稱,篆自秦漢而後,推李陽冰為第壹手,可見對其評價之高。

4: 清. 鄧石如 “千字文”

鄧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創始人,安徽懷寧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完白山人、笈遊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盡摹所藏秦漢以來金石善本。

鄧石如為清代碑學書家巨擘,擅長四體書。尤長於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後學《禪國山碑》、《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石鼓文以及彜器款識、漢碑額等。他以隸法作篆,突破了千年來玉筯篆的樊籬,為清代篆書開辟了壹個新天地。他的篆書縱橫捭闔,字體微方,接近秦漢瓦當和漢碑額。

鄧石如又是篆刻家,開創皖派中的鄧派。他以小篆入印,強調筆意,風格雄渾古樸、剛健婀娜,書法篆刻相輔相成。鄧石如的印章有著“疏處可以跑馬,密處不使透風”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