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中秋將至,探尋北京歷史上的賞月勝地

中秋將至,探尋北京歷史上的賞月勝地

壹輪高懸月 萬念俱清新

中秋將至,探尋北京歷史上的賞月勝地

時近中秋佳節,自古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之說,而賞月便是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說到北京的賞月,人們或許首先想到的是燕京八景之壹的盧溝曉月。其實,歷史上北京還有多處賞月勝地。如湖心賞月五橋夜月長橋映月星臺覽月平湖秋月三潭印月釣臺秋月,不同的景致給人不同的精神享受。

城中什剎海

前海湖心島觀月亭湖心賞月

湖心賞月為京城西涯八景之壹。西涯何在?或許使人感到陌生,其實就是今天的什剎海,歷史上曾稱海子、積水潭、玄武湖。明代文學家李東陽便出生於玄武湖西滸,即什剎海西北角玉河水圍之地,因其號西涯,故將久居的什剎海稱為西涯勝地,他還寫下《西涯雜詠十二首》,吟詠這壹帶的秀麗景色,由此西涯便成了什剎海的代稱。

西涯八景為早年間環繞什剎海的八處景觀,而湖心賞月是指什剎海前海湖心島上的觀月亭。

漫步於前海水畔,遠遠望去,只見湖心島被綠柳掩映,面積雖然不大,但景致幽雅。每到月圓之夜,明亮的月光倒映在水中,風送荷香,湖心島似蓬萊仙閣置於水光中,景色宜人。置身於此,遠處的皇城、景山、白塔、鐘鼓樓盡收眼底。中秋節之夜,更是湖心島賞月的最佳時機,多有文人雅士乘小船到島上賞月,賦詩唱和,感受中秋夜色之美。

而今,什剎海仍是京城中秋佳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賞月首選之地,或徜徉於水畔,或泛舟於水上,舉頭遠望,銀月如玉,淩空而懸,令人心曠神怡。

盧溝橋

可以欣賞到壹天三月的曠世奇景

說到北京的賞月勝地,最知名的當屬燕京八景之壹的盧溝曉月了。盧溝橋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重建於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

自永定河東側宛平城西門向西而行,便來到盧溝橋畔,不遠處是乾隆禦書的盧溝曉月碑亭。拾階而上,寬闊的橋面,數不勝數的石獅,盡顯古樸與滄桑。

盧溝橋以盧溝曉月而聞名。曉月即拂曉之月。南朝謝靈運有詩曰:曉月發雲陽,落日次朱方。自古以來,這裏便成為賞月勝地。據傳,古時候這裏澗水如練,西山似黛,每當黎明斜月西沈之時,月色倒映水中,更顯明媚皎潔。此時站在盧溝橋之上,可以欣賞到壹天三月的曠世奇景。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在月圓之時尋遊於此,感受盧溝曉月的意境,並吟詩作賦。元代進士宋本詩曰:盧溝曉月墮蒼煙,十二門開日色鮮。海上神仙非弱水,人間平地有鈞天。明初江南才子唐之淳賦詩:侵星度輿梁,落月溝水上。月光金鏡側,梁影玉虹樣。

徜徉於古橋之上,濃濃的古意令人品味不盡。我去時雖不是明月當頭,但也能體會出盧溝杳杳出桑乾,月照河流下石灘的意境。

如今,盧溝橋依然是京城賞月的首選之地,每至中秋,到此賞月者絡繹不絕。

京東八裏橋

長橋映月,明清時的通州八景之壹

長橋映月之長橋,地處朝陽區東部,臨近通州區的八裏橋。八裏橋是京東入城之咽喉,有陸運京儲之通道之稱,它與京西盧溝橋、京北朝宗橋、京東南馬駒橋合稱拱衛京師四大橋。現今乘坐地鐵1號線到八裏橋站,出B2口,北行不遠,便可望見這座古老的石橋。

據《古韻通州》載:永通橋南北走向,其造型極為特殊。中孔較高,兩邊的孔極低,相差懸殊,這種構造是專為漕運需要設計的。通惠河運糧船多為帆船,如建造普通形式拱橋,勢必阻礙漕船的航行,為此將橋的中孔建造得相當高聳,漕船可直出直入,故有八裏橋不落桅之說。因遠望該橋如長虹臥波,月輪墮水,故有長橋映月之稱,為明清時通州八景之壹。

中秋之夜,遠望長橋,如虹臥川,三孔橋洞中各映著壹輪明月。皎潔的天空中月如銀盤,清清的河水中月影浮動,水月交輝。襯托著潔白如玉的長橋,使人疑在畫中。

尋遊至此,雖不見長橋映月景致,但能想象出明月映古橋之佳景,遠觀、近賞古橋,古韻猶存,由此想到清代詩人李煥文的那首《長橋映月》詩:湖溯昆明引玉泉,虹橋八裏臥晴川。石欄擁似天衢入,畫舫搖從月窟穿。萬斛舟停蘆蕩雪,百商車碾桂輪煙。漁燈蟹火鳴征鐸,驚起蛟龍夜不眠。

京西八大處

五橋夜月集西山月色之美

八大處位於西山腳下,最早建於隋末唐初,歷經遼金元明清歷代修建而成。由翠微山、平坡山、盧師山所環抱,三山形似座椅,八座古剎星羅棋布分布在三山之中,自然天成的十二景觀聞名遐邇,古人曾贊曰:三山如華屋,八剎如屋中古董,十二景則如屋外花園。後人又雲:香山之美在於人工,八大處之美在於天然,其天然之美又有過於西山諸勝。

八大處十二景之壹的五橋夜月集西山月色之美,曾是京西中秋賞月的好去處。據《西山八大處古韻》載:八大處有五座知名的古橋。壹為長安寺長安橋,二為西山飯店翠微橋,三為救世軍綠板橋,四為柳溪北端同濟橋,五為三山庵下萬善橋。五橋南北相望,形如貫珠,夏則聽泉,冬則看雪,可盡覽幽谷之蒼茫。每當明月中天,或徘徊信步,或倚仗獨處,望長空皎潔,別有壹番清靜氣象,正可謂壹輪高懸月,萬念俱清新。昔人有詩曰:小橋步月乍驚秋,四望青虛景更幽。幾處流泉喧石底,壹輪明鏡水中浮。

而今,經過治理,八大處陸續恢復了五橋夜月煙雨鵑聲等景觀。

京北龍山西

已然湮沒的釣臺秋月

釣臺秋月位於懷柔城區龍山西側,這裏是懷九河與懷沙河交匯處,歷史上形成京北山水殊勝的絕美景色。據明萬歷年間《懷柔縣誌》記載:釣臺秋月,在縣西三裏。清代顧梁汾在《溫陽紀略》中描寫了這壹景觀:縣西有釣魚臺,山水殊勝,澗流至此,闊丈余,橫板橋以渡。東南壹望,渚煙村樹,仿佛江鄉。溫陽即懷柔的古稱。

釣臺秋月在明代即為懷柔八景之壹。因鄰近懷柔城,由此成為文人墨客閑遊雅聚首選之地。尤其是每逢中秋之際,多有垂釣者在此壹邊釣魚壹邊賞月:但見天上水中互映玉盤,光照四野,如夢如幻;時有魚兒跳出水面,尤富情趣。清康熙年間懷柔知縣吳景果曾賦《釣魚臺》詩:極目高臺煙水秋,臨溪巨石好垂鉤。奔淙遠自千山落,朝鯉平添七渡流。吏隱不妨儕釣叟,官閑長得伴沙鷗。無端觸撥江湖夢,萬頃滄波壹葉舟。詩如畫,畫入詩,給人無限遐想。

1958年修建懷柔水庫,釣魚臺因位於庫區淹沒區內而遷移,從此這座成村於明代,渚煙村樹、仿佛江鄉的古村,連同釣臺秋月美景壹起不復存在了。

關外延慶

獨山夜月,遠在遼金元時期已聞名

獨山夜月是延慶媯川八景中最為著名、最具意境的壹景,也是關外賞月勝地,遠在遼金元時期就已聞名。

據《延慶史話》記載:距延慶縣城30余裏有縉山城,今為舊縣鎮舊縣、盆窯、團山三村交界的團山之上,因其孤立存在,與周邊山脈並無聯系,又稱獨山、小孤山。即這裏溝壑縱橫,群山起伏,林木蔥蔥,遮天蔽日,景色壯觀。在皓月當空的中秋之夜,惟有孤峰高聳,真如仙境壹般清麗。於是有文人雅士慕名而來,賞景吟月,獨享山色與月色之美。

明代禮部尚書趙_被貶隆慶(今延慶)時,在中秋之夜尋遊此地,觀景賞月,即興賦《獨山夜月》詩:孤峰頂上月團團,仙掌高擎白玉盤。咫尺冰輪移萬裏,分明弱水浸三山。若非親臨山頂,不會發出如此真切的感受。

明清時期山上曾建有娘娘廟,供奉碧霞元君等諸神,還有壹座居高臨下的賞月臺,多年後皆無存,2017年其遺址被考古發掘。

星臺覽月

登臺遠眺,月如玉蟬

星臺覽月曾是京城東部的壹處賞月勝地,為大興舊景之壹。這裏所說的大興並非今天的大興區,而是明清時順天府所轄的大興縣,其範圍包括北京城的東半部,因星臺當時在大興縣境內,故為該縣舊景。

所謂星臺,即今天朝陽區的將臺。早年間臺高千尺,萬籟寂靜,登臺遠眺,月如玉蟬。而中秋之夜在此賞月,更是別有景致。

據清代《通州誌》載:在(通)州城北通京師東直門中路,舊傳慕容氏拜將臺也。據考,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燕景昭帝慕容_所築將臺,當在今將臺村以西。因村位於將臺附近的低窪地,故名將臺窪。

將臺,也稱拜將臺,始於漢代,是壹種軍事設施,由點兵高臺、屯兵營房和閱兵廣場組成。點兵高臺通常是利用地勢較高的平臺作為最高軍事長官點兵、閱兵之地。東晉時期,戰亂紛飛。慕容部族占據北京,稱燕。慕容_為前燕文明帝慕容_第二子,為前燕第二位皇帝,其在位時多次征戰。為激勵將士們,每次征戰前,要在將臺上把壹些職位授予某位將士。據傳其中壹座將臺便設於今天的朝陽區將臺窪村附近。

明清時,此地空曠,當時出東直門有壹條官道,通往北京東北部,將臺北臨官道。其高高凸起,呈淩空之勢,每至中秋之夜,便有京城的文人墨客出東直門,到此登高賞月,名為星臺覽月。特別是那些獨在異鄉為異客之人,中秋團圓之夜,便在此遙望家鄉,感受壹份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情。而今星臺早已淹沒在歲月的長河裏,只留下將臺這壹地名。

禦園裏的賞月佳景

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和長廊邀月

京西禦園以三山五園而泛稱,歷史上曾有多處賞月佳境。

圓明園以四十景而知名,此外還有鮮為人知的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本是浙江杭州西湖及周邊的十處特色風景,形成於南宋時期,大多圍繞西湖分布。置身於此,令人如臨其境,堪稱景點命名的典範之作。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幸遊西湖,對這裏的景致格外青睞。回到京城後,令宮廷畫師繪制了西湖十景,隨後將這十景移植到圓明園內,這樣他就可以不用遠足,便享受江南的秀麗風景。其中的平湖秋月和三潭印月是禦園中的賞月佳處。

初秋之日,我特意到圓明園尋訪曾經的賞月佳景。沿著林蔭小路,首先來到位於圓明園福海西北岸的平湖秋月舊址。據圓明園管理處的張先生介紹:平湖秋月這處景致在雍正年間已經形成並命名了,乾隆年間仿建西湖十景時將此景進行了完善。其整體建築坐北向南,依山面水,營造了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意境。月圓之夜,登樓眺望,在恬靜中仿佛能感受到西湖之浩渺。雍正皇帝幾次到此賞月,並賦《平湖秋月》詩:樹杪暮煙收,晴光逐水流。淺沙閑立鷺,輕浪穩眠鷗。心月又圓鏡,湖天壹色秋。恍疑星漢裏,縹緲玉京遊。

乾隆皇帝在這裏造景時,更是頗費心思。其所處的位置多有幾分西湖的神韻:其東側為石橋和雙峰插雲景觀,西側則連接廓然大公景區,北側倚靠壹組不高的小山丘,南面則是水面寬闊的福海。在周邊景致的營造上,力求從意境上達到最佳。乾隆皇帝多次到此賞月,並賦詩曰:不辨天光與水色,結_池館慶霄涼,蓼煙荷露正蒼茫。白傅蘇公風雅客,壹杯相勸舞霓裳,此時誰不道錢塘?

只可惜這處賞月勝地於鹹豐十年(1860年)毀於英法聯軍之手,而今已無蹤跡可尋,只有舊址上矗立著的壹塊碑刻,大致可以確定昔日平湖秋月勝境所處的位置。

離開平湖秋月舊址,向東而行,便來到位於圓明園福海東北部的三潭印月。張先生介紹:乾隆初年(1736年)已有三潭印月壹景,後來仿建西湖十景時將此景進行了改造,整組建築處於壹條東西向的水灣之中,湖中有仿西湖而建的三座小塔,亭亭玉立於波光瀲灩的湖面之上。塔高2.4米,中部塔身為球形中空,球面上排列有5個小圓孔。塔頂為葫蘆形,造型優美。月圓之夜,在塔內點上蠟燭,洞口蒙上薄紙,燭光映入水中,宛如壹個個小月亮。月光、燈光、湖光交相輝映,月影、塔影、雲影融成壹片,頗具詩情畫意。乾隆皇帝格外青睞這裏的中秋景色,多次在月圓之夜邀近臣到此賞月吟詩作賦。

這處賞月勝地也於鹹豐十年毀於英法聯軍之手,當年的三潭印月壹帶僅存壹座石橋,附近散亂著不少巨大的石塊,掩映在濃蔭裏。

長廊邀月為頤和園佳景之壹,位於萬壽山南麓。

長廊沿昆明湖北岸構築,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中間穿過排雲門,兩側對稱點綴著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重檐八角攢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據說當年乾隆皇帝修建這座長廊是為了皇太後春賞百花,夏觀霽雨,秋攬明月,冬兆瑞雪,以求風調雨順,國泰平安。鹹豐十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後,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新建造。

到頤和園尋訪,特意選定在晚上7點之前入園,也就是快到停止售票之時。

進入東宮門,穿過仁壽門,走過德和園,很快來到邀月門門前,這裏是長廊的起點。仔細觀看懸掛的匾額,為慈禧太後禦筆。邀月二字典出唐代詩人李白的《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據傳慈禧太後很喜歡這裏的景致,並親筆題寫了邀月門之額,並在皓月當空之時,在宮娥彩女的陪伴下,漫步於此,觀園中之月景,仿佛步入天宮之仙境。

沿著長廊漫步,很是愜意,此時遊客逐漸出園,所以園中遊人極少,四處壹派寂靜。不知不覺中,天色暗下來,長廊裏的燈亮了,附近的壹些景觀燈也亮了,放眼望去,燈光映射著的長廊,別有壹番景致。

當走到長廊西端的石丈亭時,月亮已從東方升起,雖不是圓月,但月光依然明媚。皎潔的月光照在昆明湖上,使水波呈現出柔和的黃色,明晃晃的。遠望知春亭、文昌閣、廊如亭、十七孔橋、南湖島、西堤,在月光的映照下,盡顯朦朧。向西方眺望,月光之下,隱約可看到西山的輪廓和玉泉山的寶塔。

尋遊了壹個多小時,領略了別樣的頤和園夜色,而長廊邀月的景致,更是令人流連忘返。

京郊也有好幾處賞月佳地

香山公園內有三處,邀月榭位於玉華岫院內,為三間歇山式建築,既是中秋賞月的好地方,也是深秋觀賞紅葉的佳處。皓月當空之時,靜坐邀月榭下,把酒邀月,別有壹番意境。棲月崖位於森玉笏東北,乾隆皇帝以此山川佳勝,取酈道元《水經註》中嶺紆曦軒,峰駐月駕,斯崖有焉之意命名。據傳他駐蹕靜宜園時,曾在此觀賞山野月景,並賦棲月崖詩十題十二首。延月亭位於森玉笏上方,居高臨下,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據傳,乾隆、嘉慶、道光皇帝曾在此賞月。

京郊有三處:龍潭映月位於順義牛欄山北部,為懷水與白河合流處,東有龍潭,西有靈泉。每至月圓之夜,龍潭中映出壹輪明月,靜如碧玉,皎潔嫵媚,早年間附近文人雅士多聚於此賞月、觀景。南川午月位於昌平北部的溝崖,其南側有壹高臺,每當月圓之午夜時分,有僧道在此或打坐或習武,意為采午夜之靈氣,沐午夜之月光。

濯月漪位於大興團河行宮西湖畔,本稱西臨河房。據傳有壹年臨近中秋的傍晚,乾隆皇帝幸駕於此,但見明月高掛,把湖水照得格外清澈,遂從宋代莊珙不起奔雷浪,微生濯月漪中取字,將西臨河房改為濯月漪,由此這裏便成為行宮中的賞月之地。(戶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