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拼音:dōng)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東”的古字形像兩頭用繩索紮住的口袋,是“橐”的初文。東的常用義是太陽升起的方向,引申指向東。春秋時秦晉合兵圍攻東方的鄭國,鄭派使者遊說秦穆公,不要與晉聯合消滅鄭國,鄭國就可以作為東方道上的主人接待秦國出使東方的使節,故用作“東道主”或“東道”,泛指客人的主人。
東字構型說法不壹。許慎認為是會意字,《說文·東部》:“從日在木中。”意思是太陽在“木”中,表示太陽剛剛升起,太陽升起的方向就是東方。在甲骨文中,“東”寫作圖1、圖2,“東方”之“東”也是這類寫法。與其說是樹間的太陽,其實更像壹個竹木編的籠子。也像裏面裝滿物品、兩頭用繩子紮住的口袋,疑即“橐”的初文。金文(圖3)條紋有所減省。有很多學者質疑《說文》,認為它的字形是根據小篆字形望文生義,並沒有探究出這個字的真實淵源。“東”字的來龍去脈,可以說至今還是個未解之謎。
簡體的“東”源於草書,漢字簡化時根據“草書楷化”把繁體“東”簡化為簡體“東”。
說文解字
卷六上東部得紅切(dōng)
動①也。從木。官溥說。從日在木中。凡東之屬皆從東。
註釋①動:這是聲訓,東、動音近。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引《白虎通》:“東方者動方也。萬物始動生也。” [11]
說文解字註
動也。
註:見漢律歷誌。
從木。官溥說。從日在木中。
註:木,榑木也。日在木中曰東。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得紅切,九部。凡東之屬皆從東。 [12]
廣韻
德紅切,平東端 ‖ 東聲東部(dōng)
東,春方也。《說文》曰:“動也。從日在木中。”亦東風菜。《廣州記》雲:“陸地生,莖赤,和肉作羹,味如酪,香似蘭。”《吳都賦》雲:“草則東風扶留。”又姓。舜七友,有東不訾。又漢復姓,十三氏。《左傳》魯郷東門襄仲後,因氏焉。齊有大夫東郭偃,又有東宮得臣,晉有東關嬖五。《神仙傳》有廣陵人東陵聖母,適杜氏。齊景公時有隱居東陵者,乃以為氏。《世本》宋大夫東郷為。賈執《英賢傳》雲:“今髙密有東郷姓。”宋有贠外郎東陽無疑撰《齊諧記》七卷。昔有東閭子,甞(嘗)富貴,後乞於道雲:“吾為相六年,未薦壹士。”夏禹之後東樓公封於杞,後以為氏。《莊子》東野稷。漢有平原東方朔。《曹瞞傳》有南陽太守東裏昆。何氏《姓苑》有東萊氏。德紅切,十七。
註釋東鄉為,當作“東鄉為人”。《周禮·夏官·大司馬》鄭玄註:“此六者皆書其官名與名氏焉,門則襄仲右師明矣,郷則南鄉郵、東郷為人是也。”南郷、東郷以所居為氏。 [13]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字部東 ·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4
《唐韻》《正韻》德紅切。《集韻》《韻會》都籠切,竝音蝀。《說文》:動也。陽氣動,於時為春。《書·堯典》:平秩東作。《孔傳》:歲起於東,而始就耕也。《淮南子·天文訓》:東方木也,其帝太皡。
又《史記·歷書》:日起於東,月起於西。鄭樵《通誌》:日在木中曰東,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木,若木也,日所升降。
又《詩·大雅》:東有啟明。
又《爾雅·釋地》:東至於泰遠。
又姓。《聖賢羣(群)輔錄》:舜友東不訾。
又葉當經切,音丁。《詩·小雅》: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怒,自西徂東。
又葉都郞切,音當。楊泉《蠶賦》:粵召仆夫,築室於旁。於旁伊何,在庭之東。○按《說文》:東自為部,今倂(並)入。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