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谷物的中藥谷物

谷物的中藥谷物

1.粳米: 「異名」 大米、硬米、嘉蔬。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種仁。 「化學成分」 含澱粉75%、蛋白質8%左右、脂肪0.5-1%及少量維生素B等。 「性味歸經」 甘,平。入脾、胃經。 「功效主治」 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止瀉痢。 「用法」 蒸食,煮粥,或配制藥膳、藥粥等。內寒者少食。 「附」 秈米、糯米:秈米、糯米與粳米來源於同種植物。秈米粒較細長,粘性較小,脹性大;糯米粒有同秈米者,也有同粳米形較圓短者,唯含糊精量大,粘性最強,脹性小。秈米、糯米與粳米功效主治基本相同,但性溫,多食生熱,易致大便幹燥。

2.粟米: 「異名」 谷子、粟谷、小米、粱米、白粱粟、粢米、硬粟、寒粟、黃粟、稞子、秈粟。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粟和種仁。 「化學成分」 含澱粉63.27%、脂肪1.41%、還原糖2.03%、總氮2.48%、蛋白氮2.41%。蛋白質為谷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等,含多量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和蛋氨酸。並且含固體和液體脂肪酸等。米粒的外層薄膜上含有較多的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鈣、磷、鐵)。 「性味歸經」 甘、鹹,涼。陳粟米苦,寒。入腎、脾、胃經。 「功效主治」 和中,益腎,除熱,解毒。主治脾胃虛熱,反胃嘔吐,消渴,泄瀉。陳粟米能止痢,解煩渴。小米適於治療脾、胃、腎濕熱導致的小便淋澀不盡。 「用法」 煎湯或煮粥。素體虛寒、小便清長者少食。淘米時不要用手搓,忌長時間浸泡或用熱水淘米。

3.小麥: 「異名」 白麥。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小麥的種子或其面粉。 「化學成分」 含澱粉53-70%、蛋白質約11%、糖類2-7%、湖精2-10%、脂肪約1/6%、粗纖維約2%。脂肪油主要為油酸、亞油酸、棕櫚酸、硬脂酸的甘油酯。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精氨酸、澱粉酶、麥芽糖酶及微量維生素B等。 「性味歸經」 甘、涼。入心、脾、腎經。 「功效主治」 養心,益腎,除熱,止渴。主治臟躁,煩熱,消渴,泄痢,癰腫,外傷出血及燙傷等。 「用法」 煎湯,煮粥,或制成面食常服;也可炮制研末外敷,治癰腫、外傷及燙傷。病濕熱者忌食面條。 「附」 浮小麥:功能斂汗,用於虛汗過多。

4.蕎麥: 「異名」 烏麥、花蕎、甜蕎、蕎子。 「來源」 為蓼科植物蕎麥的種子。 「化學成分」 瘦果中含水楊胺、4-羥基苯甲胺、N-水楊叉替水楊胺。 「性味歸經」 甘,涼。入脾、胃、大腸經。 「功效主治」 開胃寬腸,下氣消積,解濕熱毒。主治絞腸痧,腸胃積滯,慢性泄瀉,噤口痢疾,赤遊丹毒,癰疽發背,瘰癘,湯火灼傷。 「用法」 磨面煮湯,或制丸、散內服。也可研末外用。本品不宜久服,脾胃虛寒者忌用。

5. 高梁: 「異名」 蜀黍、蜀秫、木稷、蘆粟、番黍、荻粱。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蜀黍的種仁。 「化學成分」 含P-羥基扁桃腈-葡萄糖甙,水解產生P-羥基苯甲醛、HCN和葡萄糖。 「性味歸經」 甘,溫。入脾、胃經。 「功效主治」 溫中健脾,滲濕止痢。主治脾虛濕困,消化不良及濕熱下痢、小便不利等癥。 「用法」 熬湯,或碾粉熟食、煮粥等。

6. 黃大豆: 「異名」 黃豆 「來源」 為豆科植物大豆黃色種皮的種子。 「化學成分」 含較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胡蘿蔔素和維生素B1、B2、煙酸以及異黃酮類、皂甙類等。尚含膽堿、葉酸、亞葉酸、泛酸、唾液酸、生物素、維生素B12等。 「性味歸經」 甘,平。入脾、大腸經。 「功效主治」 健脾寬中,潤燥消水。主治疳積瀉痢,腹脹羸瘦,妊娠中毒,瘡癰腫毒,外傷出血等。黃豆能抗菌消炎,對咽炎、結膜炎、口腔炎、菌痢、腸炎有效。 「用法」 做成熟食、豆漿服用,或研末外敷。本品生用疏利,熟食補益。 「附」 黑大豆: 與黃大豆同種,種皮黑色。有活血、利水、祛風、解毒之功效,治水腫脹滿、風毒腳氣、黃疸浮腫、風痹筋攣、產後風痙、口噤、癰腫瘡毒諸疾,並解藥毒。本品炒食易壅熱傷脾,虛人及小兒不可食。煮食雖益人,但不宜多食。

7..綠豆: 「異名」 青小豆 「來源」 為豆物植物綠豆的種子。 「化學成分」 每100克含蛋白質22.1克、脂肪0.8克、碳水化合物59克、鈣49毫克、核黃素0.12毫克、尼克酸1.8毫克。蛋白質主要為球蛋白類,其組成中蛋氨酸、色氨酸和酪氨酸較少。磷脂成分中有磷脂酰膽堿、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酢丁醇、磷脂酰甘油、磷脂酰絲氨酸、磷脂酸。 「性味歸經」 甘,涼。入心、胃經。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消暑,利水。主治暑熱煩渴,水腫,瀉痢,丹毒,癰腫;解藥毒。 「用法」 煎湯,煮粥,或研末外敷。

8.黑芝麻: 「異名」 胡麻、巨勝、狗虱、烏麻、烏麻子、油麻、交麻、巨勝子、小胡麻。 「來源」 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黑色種子。 「化學成分」 含脂肪油約60%、葉酸18.45毫克%、煙酸0.48毫克%、蔗糖0.64%、卵磷脂0.65%及戊聚糖、蛋白質、鈣等。脂肪油中含油酸、亞油酸、棕櫚酸、花生酸、廿四酸、廿二酸等的甘油酯,甾醇、芝麻素、芝麻林素、芝麻酚、維生素E等。「性味歸經」 甘,平。入肝、腎經。 「功效主治」 補肝腎,潤五臟。主治肝腎不足,虛風眩暈,風痹,癱瘓,大便燥結,病後虛羸,須發早白,婦人乳少。 「用法」 煎湯,或合粳米煮粥,或入丸、散內服。也可煎水外浴或搗敷。脾弱便溏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