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中國是否應該恢復繁體字

中國是否應該恢復繁體字

這方面的爭論還很激烈。最近日本和韓國想將中國繁體字進行世界遺產申報,引起了中國的重視。到底是否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進行簡體字的改革,壹直有不同的爭論,現在看來這種爭論還在繼續,倉頡造字以還,漢字源遠流洪,幾經變遷,並非壹蹴而就。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中國漢字的國際地位正在日益提升,壹方面是過去棄用漢字的國家,如,韓國和越南正準備恢復使用漢字,另壹方面世界形成的漢語熱和孔子學院越來越多在世界各地落戶,漢字正成為世界各國人民願意學習的壹種文字。按說,中華文化的廣泛傳播和跨國使用是件大好事,但也因此產生了壹些苦惱和問題,比如,怎麽處理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問題。目前,以日韓代表的繁體字派正在壓迫中國大陸承認以繁體字為主的5000個統壹漢字,而中國大陸已經成功推行簡體字5 0多年,怎麽也不能走回頭路。可日韓加上臺灣認為繁體字才是漢字的正源正本,他們只使用正體的漢字,不承認簡體字的地位,這樣,就出現漢字使用國與漢字宗主國之間牛蹄子兩瓣的情景,大陸做為漢字宗主國豈能屈服使用國的壓迫,放棄自己的主導地位和意誌。可人家日韓沒有普及簡體字,人家就認識繁體字,妳又怎麽能強迫人家認同以中國大陸簡體字為主的統壹漢字?如果中國不趕快拿出主張,讓日韓在統壹漢字上另搞壹套,使中國喪失漢字宗主國的地位那不但是件丟臉的事情,而且會在今後使用漢字上出現國際性混亂,這對中國的文化傳播和漢語教學極其不利。現在有幾派觀點:中國大陸的簡體字並不是作為繁體字的對立面和完全替代物(不是對每個漢字都簡化,只是簡化了其中筆劃太繁的常用的幾百個漢字)而存在和使用的。簡化字是漢字民間的簡寫形式,其中大量來自行草體和異體字,也是中國漢字存在的傳統形式。中國五十年代的文字改革,只是對其進行了統壹規範和普及教學。簡體字普及的最大成效是方便了勞動群眾對漢字的學習和書寫,對普及教育和文化作用極大。而且在這壹過程中,先識簡體,後認繁體,幾乎成為所有現代中國人的自覺學習路徑。目前,比臺灣和韓國現代化程度要早的新加坡已經普及大陸簡化字,壹些海外華人也多已熟悉簡化字。港澳臺同胞來大陸做生意使用簡體字很普遍。甚至日本民間也在不自覺地使用中國大陸的簡化字。也就是說,簡化字和繁體字內在的傳承關系和親緣關系,使它們之間的過渡沒有太大的障礙。韓國是因中斷使用漢字幾十年,有點跟不上形勢,把簡體字視為異端完全是壹種孤陋寡聞,自己落後了自己不覺得,還認為自己是在堅持正宗,韓國這種將繁體字和簡體字對立起來的思維是錯誤的,而糾正這種錯誤最無言的方式是中國大陸恢復對繁體字的使用和教學,讓韓國認識到,簡與繁不是對立的,是相互傳承關系,繁體字代表壹種本源,壹種傳統;而簡體字代表壹種進步,壹種趨勢。中國恢復使用繁體字絕不意味著對簡體字的否定和輕視,而是實行簡繁並用,都承認有效。其實這種並用,在改革開放期間已經在南方等省市實行了,今後就是擴大到全國罷了。在今天電腦有統壹編碼的情況下,簡繁轉換只是按壹下鼠標的事,很方便。中國在恢復繁體字後,九年義務教學仍然以簡體為主,只是在教授壹些古代詩詞和簡單古文時,使用壹些繁體字,主要是培養辨識能力。到高中和大學時,繼續用學古文的方式擴大對繁體字的識別與熟悉,加上中國人在識別漢字簡繁上的特殊本領,做到中國人在使用簡體字的同時,也能無障礙使用繁體字,這好像沒什麽問題。中國在恢復對對繁體字使用和教學後,就可以名正言順地以漢字宗主國的地位與日韓***議5000漢字統壹的問題,只不過分兩個版本:壹個是繁體字版本,壹個是簡體字版本,兩個版本全由中國主持制定,繁體以中國的康熙字典為主,簡體以中國已經普及的簡體字為主,權威全在中國。日韓等國家想實施哪個版本,自己看著辦,反正全是中國字,願意像中國壹樣並行使用也行。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希望文字簡化,書寫迅捷。這種心理並非現代人所獨有,古人也想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才發明了筆畫稀疏、書寫迅疾的草體。草體並非書法家之專利,壹般人也廣為使用,以至於形成了約定俗成的所謂漢字“書寫體”。比如“學習”,古人書寫時就寫成現在的簡化字。筆畫繁復的字,印刷為壹體,書寫為壹體,兩體並行不悖。這壹點,中國的漢字與西方文字類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簡化字就是將兩體合壹,即書寫體完全等同於印刷體。做兩體合壹的試驗,除了中國,世界上尚無第二例。兩體合壹,意味著丟棄相當壹部分傳統漢字,使漢字體系面目全非,壹部分漢字被置於歷史垃圾箱之中。古代人都學習過書寫體,所以能夠掌握兩個體系。今人則大不同,在學校,只能學到簡化字,很少接觸繁體字。故而兩個文字體系,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從縱向看,年輕人讀不懂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葉以前的繁體字文獻(極少數翻譯成簡化字的文獻除外),不能將文明由古及今,壹以貫之,造成傳承的斷裂;從橫向看,中國周邊的漢字文化圈,在與中國進行交流時也產生極大不便,同樣是使用漢字,壹個是使用傳統的體系,壹個是使用新創的體系,難以順暢地溝通。為了彌補缺憾,不時有繁體字版本的東西出現(如電影《秋菊打官司》的字幕使用的就是繁體字),這倒是方便了中國周邊漢字文化圈的觀眾,但卻讓中國大陸的年輕觀眾失去了文字攬系,只能憑難以辨別的地方鄉音來理解劇情。顧此而失彼,造**為的大混亂。有人以為,西方使用拼音文字,西方處於世界文明前列,充分說明拼音文字的優越性。中國效仿,合情合理,勢在必行。壹個漢字,忽而代表壹個契約,忽而代表壹種頓悟,忽而代表壹闔機趣,忽而代表壹片天地。大到宇宙,小到無間,天地之所以著,鬼神之所以幽,人物之所以蕃,江河之所以流,幾乎都可通過漢字直接尋得答案。把玩揣摩,樂趣無窮,其微情妙旨,非可言言道者,不似西文ABCD,甲乙賬簿,字體呆滯。傳統漢字已經用了至少兩千多沒有變化,壹直是凝聚民族的紐帶。改變漢字,就等於向過去告別。成為壹個新的民族了。沒有參加的使用簡體字的香港臺灣人,還有對中國歷史有感情的人,也對傳統漢字有感情,所以不喜歡簡體字。而已經使用簡體字的人,也象愛自己民族壹樣對簡體字有感情,而對使用傳統漢字的人厭惡。這裏的爭論很象是兩個民族之間爭論誰的地位更高。方舟子嘲笑臺灣人覺得放棄古漢字吃虧了,就是這個道理。實際上,大陸新壹代對中國古代文明的感情,沒有臺灣和香港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使用了壹個新的文字,以至於識別古書困難,不能和古人交流。臺灣、香港的識字率都比大陸高得多。它曾經幫助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國家。所謂傳統漢字誤國沒有道理。但簡體字也早已象傳統漢字壹樣有效使用,對已經使用簡體字的數量巨大的人來說,返回使用傳統漢字,等於讓他們變成不能書寫的半文盲,也是非常痛苦的。我看最好大家能求同存異。讓中文多樣化發展,否則更傷感情。壹個民族必須尊敬自己的傳統文化。當壹個傳統文化已經生存了幾千年時,隨便改變是危險的。經常改變文字更是容易造成民族分離。印度巴基斯坦主要民族本是同根,語言互相聽的懂。後來使用了不同文字,結果現在兩個國家是死敵。互相用核武器威脅對方。南斯拉夫除了阿族以外,塞族、克族、斯波族等民族互相之間語言都很相似(差別象北京話和四川話),因為分別用馬、希臘等拼音做字系統,結果民族之間不認同,沒有感情,歷史上經常打的死去活來。中國各地方言差別很大,沒有象形文字不可能使用同壹個文字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