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與元微之書”中的典故是什麽?

“與元微之書”中的典故是什麽?

四月十日夜,樂天白: 微之微之!不見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書欲(2)二年矣,人生幾何,離闊(3)如此?況以膠漆之心(4),置(5)於胡越(6)之身,進不得相合(7),退不能相忘,牽攣乖隔(8),各欲白首。微之微之,如何如何!天實為之,謂之奈何! 仆初到潯陽(9)時,有熊孺登(10)來,得足下前年病甚時壹劄(11),上(12)報疾狀,次敘病心,終論平生交分(13)。且雲:危惙(14)之際,不暇及他,唯收數帙(15)文章,封題其上曰:“他日送達白二十二郎(16),便請以代書(17)。”悲哉!微之於我也,其若是乎!又睹所寄聞仆左降(18)詩雲:“殘燈無焰影幢幢(19),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此句他人尚不可聞,況仆心哉!至今每吟,猶惻惻耳。 且置是事(20),略敘近懷。仆自到九江,已涉(21)三載。形骸且健,方寸(22)甚安。下至家人,幸皆無恙。長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諸院(23)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24)同來。頃(25)所牽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饑飽,此壹泰(26)也。江州風候(27)稍涼,地少瘴癘(28)。乃至蛇虺(29)蚊蚋,雖有,甚稀。湓魚(30)頗肥,江酒(31)極美。其余食物,多類北地。仆門內之口(32)雖不少,司馬之俸雖不多,量入儉用(33),亦可自給。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遊廬山,到東西二林(34)間香爐峰下,見雲水泉石,勝絕(35)第壹,愛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喬松(36)十數株,修竹(37)千余竿。青蘿為墻援(38),白石為橋道,流水周(39)於舍下,飛泉落於檐間,紅榴白蓮,羅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殫(40)記。每壹獨往,動彌旬日(41)。平生所好者,盡在其中。不唯忘歸,可以終老。此三泰也。計足下久不得仆書,必加憂望(42),今故錄三泰以先奉報,其余事況,條寫(43)如後雲雲。 微之微之!作此書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筆,隨意亂書。封題之時,不覺欲曙。舉頭但見山僧壹兩人,或坐或睡。又聞山猿谷鳥,哀鳴啾啾。平生故人,去(44)我萬裏,瞥然(45)塵念(46),此際暫生。余習(47)所牽(48),便成三韻雲:“憶昔封書與君夜,金鑾殿後欲明天。今夜封書在何處?廬山庵裏曉燈前。籠鳥檻猿(49)俱未死,人間相見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樂天頓首(50)。 這封信寫於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四十七歲。 是年,白居易在江州司馬任上已度過了三個年頭,也是他進士及第後從政的第十八年。所謂司馬,本是地方刺史官屬下掌管軍事的副職,但中唐時的州司馬,不過是承襲舊制、虛設備員而已,實際上已成為冗員散職,常常用來安排貶謫的官員。經歷了十八年的宦海風波,貶官南下,擔任有職無權的司馬,對於才華橫溢的白居易是壹次最沈重的打擊。在經歷了痛苦的思想鬥爭後,他內心蓄積著的憤慨和憂傷,思想上的矛盾和牢騷。除了付之廬山山水,只能訴之筆墨,因而滿懷真情,寫出了這封深摯動人的書信。 信的第壹段就是作者對人各處壹方而長久不得相見的喟嘆。***三個句段。第壹句段用反問來表示感慨:人生能有多長,能如此久別遠隔?指出互不見面已經三年,不得書信亦已兩年。第二句段是敘述自己和微之天各壹方,身置南北;既不能相會,又不得相忘,各有拘牽,漸入老境。第三句段是感嘆語氣,老天爺如此安排,叫我怎麽辦?發出了呼喊蒼天的感嘆。信的開頭和段尾,都有“微之微之”重疊呼喊受信人的名字,既親切又能動情,表現出發信人和受信人不同尋常的關系。 信的第二段是概述元微之來信內容及作者讀後動容之情。帶信人是熊孺登,時間是初到潯陽時,即元和十年(815),當時微之正在通州司馬任上,獲悉樂天貶謫江州的消息時正患瘧疾,纏綿於病榻,驚痛之余寫下了這封感情色彩濃重的書信。信的內容有三:①報告病狀。②敘述病後心態。③論述二人平生交誼緣分,最後附七絕詩壹首,詩題為《聞樂天授江州司馬》。信後附詩,不僅顯示了兩位詩人的身份,也使寫信人的感情表達得更加充分。可謂淒切動人,情誼深厚。全詩意境有三:壹日“夜境”。“殘燈”、“此夕”、“暗風吹雨”諸意象,均說明作者是在壹個風雨交加的晚上聽到摯友貶謫消息的。二日“病境”。“垂死病中驚坐起”,說明元稹即在病重時,也為樂天遭貶吃驚不已,暗示兩人關系非同壹般。三日“愁境”。殘燈無焰,光線暗淡,風雨入窗,摯友左遷,兼感自身多病,都是助人淒涼。全詩真情湧動,悲劇氣氛之濃,不僅使受信人感動,也足以打動讀者之心。 信的第三段是信的主體部分,向友人報告在江州的三件值得寬慰的事,表現出知足常樂、隨遏而安的曠達情懷。第壹件值得寬慰的事是:來九江三年,身心俱安,家中老小,均在眼前,同寒暖,***溫飽,亦可同享天倫之樂。第二件值得寬慰的事是:江州地理環境尚佳,傳染病不多;魚肥酒關,其他食物跟北方相似;司馬薪俸雖不高,量入計出,衣食口糧,亦可自足。第三種值得寬慰的事是:去年(元和十壹年)秋,在廬山東西兩林間香爐峰下,建造了草堂三間兩柱,二室四牖。周圍環境極其幽關,天下稱絕。白居易每次入廬山,必在此草堂盤桓十余天。白居易認為:不但平生所好,盡在其中,而且可以終老。作者即以此“三泰”相告,讓好友微之放心釋念。 最後壹段,點明寫信時間是在元和十二年四月十日夜至次日拂曉之前,地點是廬山草堂窗下,以及所見到的或坐或睡的山僧壹兩人,所聽到的山猿谷鳥,哀鳴啾啾,深情誠摯地表達了詩人對摯友微之的懷念。最後也以壹首六言詩相贈作結,同時回應了微之從遠方帶來的贈詩。詩的前四句作今昔對比,寄寓了作者抑郁不平之氣。因為二年前,宰相武元衡被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人暗殺。白居易上疏“急請捕賊,以雪國恥”,因而觸怒權貴,以“越職言事”被貶江州。從金鑾殿到廬山庵,作者自然不平而鳴,憤懣不已。最後兩句以“籠鳥檻猿”喻作者自己和元稹都不得自由(當時元稹被貶為通州司馬),坎坷之命運相同,但他們只要壹息尚存,相見相親的願望就壹日不止。“人間相見是何年”,以反詰語氣,表達出詩人對摯友元稹的強烈思念。 綜觀全文,寫作上有兩大特色。 壹、掏心搗肺,感情真摯。信壹開始就說不見面已經三年,不讀來信已隔二年,具體明白的說明發信人對收信人的重視;收信人在發信人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者表示生命有限,友情無價,歲月流逝,年近半百,不知道天南地北、人各壹方的境況何時才能了結?發信人和收信人政見相同,詩風壹致,訂交以來,友誼深摯,如今卻南北異處,人各壹方,相思而不得相見,這難道不是中唐官場傾軋,宦海沈浮所引起的結果嗎?作者的滿腹怨恨,只能表現為呼天搶地的呼喊:“天實為之,謂之奈何!”反映出詩人不平而又無奈的心情。同時,作者處處從收信人壹方著想落筆,說微之在病重時尚不忘記給他寫信,且嫌信不能盡意,又以“數帙文章,請以代書”,深得作者之心。所寫值得寬慰之事,實際上全是為了寬慰對方。如果說“形骸且健”是真心話,那麽“方寸甚安”卻是違心話,目的是為了安慰正在病中且同樣貶謫的微之,算得是壹番苦心,壹片真誠了。信中所述同族老少相***饑飽寒暖,九江魚肥酒香,但這哪裏可與京都榮華繁景相提並論?只有徜徉山水,築堂廬山,才真正是白居易到江州後最值得寬慰舒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