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看字念半邊”:說的是秀才遇到不認識的字,或懶得查閱字典,或怕丟面子,自找竅門 ?讀半邊字。
原來,有些形聲字,隨著漢字的改革表音部分的讀音有了變化,已經不起表音的作用了;
如今“秀才看字念半邊”常用作諷刺不學無術者的貶義詞。
中國的歷史悠久漫長,疆域遼闊廣大,這便使語音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當然,更重要的原因還是變動——即戰爭,動亂,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口大規模遷徙。
中國自古以來有這樣壹句俗語:“秀才識字識半邊。”在漢字當中,形聲字占了絕大多數,到目前為止已經達到了90%以上,給識字者帶來了很大的方便。清代著名語言學家段玉裁即說過:“同諧聲者,必同部也。”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以同壹個字為“聲符”的壹組形聲字,例如何、河、柯、苛……它們的讀音相同或相近。
然而,在數量浩大的形聲字當中,卻又每每會出現“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例如“破綻百出”的“綻”、“草菅人命”的“菅”等等,如果只是讀“半邊”必然會貽笑大方。於是乎,“秀才識字識半邊”也就成為了壹個笑柄,成了壹個諷刺不學無術者的貶義詞。
例:碰上“坷”讀“可”音,碰上“鑼”讀“羅”音。這類的字都讀對了。可是這個辦法有時又不靈。如挽救的“挽”不讀“免”音,剛愎自用的“愎”不讀“復”卻讀“b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