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為何要建造文昌閣 不知者不要進來!

為何要建造文昌閣 不知者不要進來!

文昌閣 有好多的呢

高青文昌閣

道教宮觀.在山東省高青縣青城鎮上.俗稱魁星樓.建於清乾隆元年(1763),道興二十壹年(1841)重修.閣高20米,***有三層,第壹層為大青磚砌成,第二、三層為木質結構,四角有攢頂,鬥拱承托,琉璃瓦覆頂,頂端冠壹鉛灰色大圓寶頂.閣內原祀奉文昌帝君和魁星.整個建築造型優美,結構精巧.古青城八景之壹的“高閣晴霞”即此.

普寧文昌閣

文昌閣位於普寧市洪陽鎮東北,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初建,同治年間重修,現保存完整.此閣坐北朝南,三進九間二天井,紅磚地面,中廳有棱形大石柱四根,木結構為擡梁式,屋頂是歇山頂,後進為兩層閣樓,祀文昌神像.道光30年(1850年),欽差大臣林則徐從福建赴廣西,途徑普寧,駐此處,並在此病逝.林則徐忠正無私的高尚品質,和大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吸引著各界人士來到此閣憑吊.

歙縣文昌閣

文昌閣位於歙縣溪頭鄉藍田村外.此間是載入《中國人名大字典》的著名鹽商葉天賜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倡首集資建造,資助貧寒子弟在此念書.據傳,葉天賜為遺腹所生,母子二人,家貧如洗.他六歲那年,看著夥伴進了蒙童館,便在家裏發呆.壹天母親把書包遞給他,他哭了.“娘,俺家出不起束修,別念書了.”母親說:“家再貧,娘也要供妳念書.”為了那束修,母親為人作傭,夜夜漿洗縫補到五更,二十幾歲的人瘦得象四、五十歲的老太婆.作兒子的好心痛,便爬樹摸鳥蛋給母親補養,不料被族長公看見,用那塊刻有“遊手好閑不用功念書者,罰”的督學竹板狠打了壹頓屁股,還連累母親擔個“教子不嚴”的罪名,罰在祠堂門外跪了壹天.葉天賜哭了,在村口松谷事包起壹包家鄉土,連夜跟人下了揚州他後來經商致富,不忘自己過去的身世和經歷,同情讀不起書的窮孩子.這是他倡建文昌閣的緣起.

古歙三橋

該閣為兩層亭臺式,石砌基腳高約3米,周徑約11米,偏長方形.亭閣主體為6.6米正方,四周為回廊,高12米,葫蘆頂直刺蒼穹.亭住相對,閣梁描金,蓮花檐托,美輪美奐.八只鱷魚尾翹角上下呼應,鐵馬叮當,氣勢恢宏.閣內半是粉墻半是窗扉,畫棟朱梁,陽光閃射.登斜梯,到二層如淩山頂.遠峰近水,壹覽無余.閣南閣北榫接壩塍,時屆好春,青簾出樹,花影臨窗.閣東是黃綠交錯的阡陌田園;西望藍田,則是新樓舊屋迤邐起伏.當年,歙縣翰林許承堯曾書“覽勝”壹匾懸於閣北,真不虛也!

文昌閣曾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復修.無獨有偶,首倡者也是壹位以商助學的雅士.也姓葉,名德欽,二十歲考中秀才後,便接受祖業從商,以善經營而富甲壹鄉.宣統元年(1909年),他獨資在藍田創辦正誼學堂,招收貧家子弟入學.他還是抗戰時期歙縣中學倡辦者之壹.曾主持過歙杭公路建設與民國縣誌編修,掩護過***產黨人杜維佑,終其壹生,政績、著述皆豐.文昌閣因此更受人們的崇仰.

嘉峪關文昌閣

道教宮觀.在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南的嘉峪關東甕城外.亦稱文昌殿.相傳創建於明代,清道光二年(1882)曾重建.上下兩層,重檐歇山頂,上層有花格門窗,四周施廊,朱漆木柱環繞,木刻花欄圍之,下層回廊環繞,並建木梯,可登上層.該閣總建築面積壹百余平方米,為舊時祭祀文昌神之所.

上杭文昌閣

道教宮觀.福建省上杭縣蛟洋村.建於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高32米,以木構為主,外觀六層,壹至四層為方形,上為八角形,頂冠紅色葫蘆,檐角飾鳳尾反翹,內為三層,底層作廡殿式廳堂,二層為方形神殿,四周設有回廊,頂層八面開窗成閣,廳、堂、殿、閣組成壹體,風格獨特;閣之兩側建有天後宮、五谷殿,整個建築占地約1500平方米,原為祀奉文昌帝君之所.

貴陽文昌閣

道教廟宇.在貴州省貴陽市東門月城上.始建於明代萬歷三十七年 1609),清代康熙八年(1669)重修,雍正、乾隆、嘉慶、道光時均有維修和擴建.該閣是壹座九角三層寶塔形建築,兩邊設有配殿,前為聯結配殿的齋房,平面布局成四合院形.主樓高約20米,面闊11.47米,進深11.58米,為三層三檐、不等邊九角攢尖頂,各層插拱較多,鬥呈曲線,翹角不高,窗花和枋板施有彩繪,其建築風格頗具地方特色.原為供奉文昌帝君之所,現是貴陽文物保護單位.

浙江通誌文昌閣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於縣城北門外河渚上,建於清代.現保留在舊址內有石碑、石礎等.占地面積650平方米,呈正方形.據《金印渡義學碑記》載:康熙三十七年邑令王奕鵬在渚上創立義塾,名為"金印渡義塾",後廢.雍正二年(1724)邑令張鼎弘重修時改義塾為文昌閣,嘉慶十年(1805)重修.民國初將原為三間木構亭閣改建為木構平房.不久改為"忠烈祠",陳列北伐戰爭時期為國犧牲的烈士遺像及其事跡.忠烈祠前原豎有"戚繼光平倭紀念碑".抗戰期間該碑改為"抗日陣亡戰士紀念碑",還在祠內增加了為抗戰犧牲的將士遺像、遺物以及他們的事跡.還塑造 漢奸汪精衛及其妻陳璧君夫婦跪像,以示褒貶.

洋溪文昌閣

位於新化縣城西南15公裏洋溪鎮洋溪河畔,與新化五中毗鄰,為巨石、磚、木結構,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閣有三層八角,角上嵌石舫、風鈴,閣頂為顏色瓷寶鼎.門框有石刻,浮雕雙龍取寶,雕工細膩,左右嵌碑文四塊.閣後原有大成殿,置關帝、文帝塑像,閣上有頡師塑祖像,杞魁星司文銜;右室為嶽忠祠,尚存空室.

明嘉靖年間,太仆寺註卿鄒廷望解袍歸裏,在閣南創辦三鄉學社,邑中北子莫不鹹集.乾隆丙午年(1787年),當地士紳在此山石之上建閣,會文講學,而榜其名曰回瀾公所;至光緒戍子年,才增設三層樓閣,改回瀾公所為回瀾閣.1981年12月,由新化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懷集文昌閣

文昌書院,又名文昌閣,是塔院合壹的古建築,位於懷集縣城東1公裏的綏江北岸,始建於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建成於明天啟元年(1621年).文昌書院為當年懷集縣令謝君惠倡建,占地面積430平方米,建有北門、庭院、正堂、廂房,屬中國傳統式的四合院建築,山門兩側有觀闕、楹桂、石鼓;進入山門是壹道木影壁,其後是前院,正面石壁上嵌有太極八卦、洛書、河圖;穿過左右側良廊,步上幾級石階便是正堂和兩側之廂房;繞過正堂後門的木雕屏風,即抵後院.文昌閣就坐落在後院正中.

該建築於清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年間曾重建或修繕過.五十年代初,作為書院的附屬建築全部被拆毀,僅存文昌閣.1991年7月,文昌閣的附屬建築按原樣開始重建,文昌閣亦同時修葺壹新.文昌閣高25米,墻厚0.53米,平面六角,系五層樓閣式磚寶塔,各層均用菱角磚疊澀出檐,檐下繪花紋圖案及灰塑蓮花瓣紋飾,塔頂六角脊檐裝有卷草翹手,最頂端為葫蘆形塔剎.塔門上書“梯雲”,二至頂層每層圓形或六角形窗口上,分別寫有“得祿”、“桂籍”、“參天”、“文閣”字額.

1984年,文昌閣被列為懷縣縣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