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如何運用
2011年版小語課程標準將“語言文字的運用”提高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是非常英明的,使舊版提出的“語文素養”的形成於發展得到了明確化。怎麽才能知道語文素養得到形成於發展了,唯有看運用。但如何運用?帶著這樣的問題,我隨著我縣小語名師***同體壹起來到了徐州,參加了“於永正教學思想研討會”。希圖在大師的指引下找到答案。當然,最期待的還是於老師的課堂。這次於老師給我們上的是《祖父的園子》。於老師著實讓我們看到了壹堂簡單卻有厚實的正宗語文課。課堂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第壹部分是寫好字。妳不由不驚訝於於老師的細致入微。壹個“帽”字,於老師竟看出了許多細微的容易錯誤的細節,而且跟字源學聯系起來,講“冃”,講“冕”。這是寫好字。然後讓讀好書。於老師設計了三個環節。第壹個環節是:讀書,提取信息;第二個環節是:讀書,用心去看;第三個環節是:讀書,讀最有趣的小節。層層剝筍,步步深入。孩子們從表層地讀,壹直讀到了文本的深層意蘊。從讀整體,壹直到讀文本的核心的開掘。最後,是做好文。於老師讓孩子們仿照課本的對話描寫,也寫壹段最有趣的事情。於老師這樣對“語言文字運用”的理解,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要讓孩子知道如何進行語言文字的運用,首先,教師必須知道如何教學“語言文字的運用”。很顯然,於老師將語言文字的語用教學分為了三個部分,第壹是寫好字;第二是讀好書(當然其中也蘊含了說好話);第三是做好文。這是對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最精辟的概括。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沈湎於各種思潮的交流碰撞之中,有提這個語文,有提那個語文……現在想來,語文教學,就是壹個綜合性的系統,是無論如何不能掛上所謂的“商標”的。所謂語言文字的運用,就是聽、說、讀、寫的綜合運用。對於漢字:註意觀察,壹筆壹劃,壹絲不茍,端端正正。尤其要註意難寫字的觀察和書寫,並能夠查字典了解這些字的意思。甚至知道這個難寫的漢字是符合構成的。這個過程,其實不僅僅是寫字的過程,更是對孩子進行漢字文化教育的過程了。漢字是表意性最強的文字,因此,世界上最能蘊含民族精神的文字,就是漢字。因此,寫字學習的意義絕不在於寫字技巧的形成。第二:關於讀好書。給我們的啟發也實在深刻。於老師充分掌握孩子學習語文的心理規律。孩子們也壹下子領悟了過來:讀課文,首先要跟課文建立表層的聯系:課文寫了些什麽?這壹點很重要,心理學認為,人類認識事物,最初先建立表象,然後建立意象,再然後跟手意境,最後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意蘊或象征。因此,讀文,首先要知道課文使用了哪些素材。第二步,就是要用心地去看:課文寫了什麽?這就是文本意象、意境、意蘊的開掘了。當然,對於不同的文體,開掘意蘊的突破口有所不同。對於敘事類作品,於老師讓孩子從人物入手。圍繞人物的性格、情感糾葛,讓孩子們通過心靈感悟。這完全是壹種對文字的把玩。於老師在告訴孩子,要想學會語言文字的運用,首先要明白文本中這些個語言文字的運用。第三步,要學會美讀。當然,也不是全部課文都要求美讀,美讀,應該選擇那些語言文字的精華之所進行。比如本篇課文的對話描寫,十分富有情趣但卻不能條分縷析,所以值得仔細賞玩,這樣的文字,只有通過美讀,才能復現蕭紅所描寫的那種充滿趣味的生活場景。同時,也讓孩子們感受到:對話在人物性格刻畫中的作用。當然,覺得於老師的課也有商榷的地方:1.關於文本整體意蘊和局部意蘊的關系問題。於老師通過對人物的感悟,讓孩子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然而,這只是文本的局部意蘊而已。本篇文章實為敘事類散文。敘事類散文更著壹個“情”字。而這個“情”字是貫穿文本始終的,因此,要了解這個“情”,還是要厘清文本的情感脈絡的。這是其壹。第二,關於所要理解的文本的局部內容,能不能以教師的“長官意誌”代替?以上只是初步的思考。待整理後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