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是源於《弘治上海誌》,該誌稱“其地居海上之洋”。“居海上之洋”是什麽意思?無法理解。
二是言吳淞江(蘇州河)南岸有兩條支流,壹為上海浦,壹為下海浦。宋元時,於上海浦設“上海鎮”,元朝據此設立上海縣,由此壹直沿襲到現在的上海市。
第二種說法,看起來很“權威”。但是,“上海縣”偏偏置於元代,而元朝恰恰又是最沒文化的朝代,命名的嚴謹性很讓人懷疑。再佐之以史料,元代之前,根本就沒有吳淞江南岸有上海浦、下海浦的記載。“上海縣”的命名,應該另有原因。
“上海”之名,由“上”與“海”二字構成。“海”,當然是指大海。“上”,似乎應作方位解。以“上”“下”命名的情形也是有的。東漢建安年間,吳析余汗縣東境置上饒縣,“上饒”的“上”,壹作方位解,壹作“上乘”解。“上海”的“上”,是否也有這兩層意思呢?歷史上的上海是普通小縣,沒法江南富饒地區相提並論,談不上“上乘”。
上海的“上”,到底是什麽意思呢?《說文解字》:上,高也。《康熙字典》:丄,《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時亮切,音尙……又與尙通。
“上”的引申義是個動詞,表示連接、會合。如:上刺刀,把刀與槍連接上;上鞋,亦作緔鞋,是指將鞋底與靯幫子連起來,熟悉手工鞋制作的人都明白這道工序。所以,“上海”意思是指江海、陸地相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