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拼音:sù)。
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產生時間可能更早。素的本義指未經加工的細密的本色絲織品,後引申指白色,又引申指顏色不艷麗、素雅,再引申為不加修飾。
還引申指本性、本質,並由此引申指構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帶根本性質的部分,也引申指壹向、向來。素又用於飲食,和葷相對,指蔬菜、瓜果等。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字部素 ·康熙筆畫:10;部外筆畫:4
《廣韻》桑故切。《集韻》《韻會》《正韻》蘇故切,並音訴。《說文》:作?,白致繒也。從糸?,取其澤也。《九經字?》:隷省作素。《小爾雅》:縞之麤者曰素。《釋名》:素,樸素也。已織則供用,不復加巧飾也。《急就篇》註:素謂緝之精白者。《禮·雜記》:純以素。註:素,生帛也。
又《易·履卦》:素履往旡咎。疏:處履之始而用質素。
又《詩·齊風》:充耳以素乎而。傳:素,象瑱。
又《詩·魏風》:不素餐兮。傳:素,空也。
又《禮·檀弓》:有哀素之心也。註:凡物無飾曰素。又《禮器》:或素或青。註:素,尚白。
又《左傳·僖二十八年》:其眾素飽。疏:素訓為直。
又《楚語》:夫謀必素。註:素,猶豫也。
又《博雅》:素,本也。
又姓。《姓氏急就篇》:後魏並州刺史素延。
又《禮·中庸》:素隱行怪。註:素讀為傃,猶鄉也。○按,《朱子·中庸章句》素,按《漢書》當作索,蓋字之誤也。
又與傃通。《戰國策》:竭智能,示情素。註:素、傃通,誠也。
又與嗉通。《史記·天官書》:張素為?,主觴客。註:索隱曰:素,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