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雙語言系統問題~~~急

雙語言系統問題~~~急

漢字異拼表及若幹有關問題 壹. 漢字對漢語的影響 對於使用拼音文字的必要性, 國內外的語言學家和漢學家已有很多論述. 我想再作兩點探討, 進而討論壹些與拼音文字有關的問題, 並提出壹個漢字異拼方案. 第壹點是漢字實際上已無法表示潛音節. 所謂潛音節, 就是在某壹語言中可以發生但尚未得到使用的音節. 如在普通話中, 我們可以發tei', tei", teiˇ, tei^這四個音*, 但它們至今尚未派上用場, 也無漢字可以表示這些音, 因此稱為潛音節. 而已經得到使用的音節, 如an'(安), wang"(王)等, 稱為實音節. 這裏有必要引進另壹相關的概念, 即理論音節. 它是指某壹語言(方言)中可能發生的所有音節. 這三個概念的關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理論音節 = 實音節 潛音節 拼音文字很容易表示潛音節, 而漢字則實際上已不可能, 過壹會兒我會談到這點. 那麽, 人們在講話中是否就不用潛音節了呢? 不是. 任何語言都具有創造性, 即人們可以在語音語法所允許的範籌內創造新的詞匯和句子, 包括用潛音節構成詞匯表示事物的名稱, 行為, 特征等, 在使用中得到某壹群體的認可, 該潛音節也就變為實音節. 問題的關鍵是, 任何潛音節都必須有相對明確的書寫形式, 才能在群體中傳播, 交流. 下面我舉例說明. 近年來大陸及海外華人中有壹種說法:"我被老板fai^了", "老板把他fai^了". (註: fai^為第四聲) 這裏的fai^是從英語的fire壹詞來的, 中國人根據漢語的語音特點, 將其變為fai^, 是解雇的意思. 但人們可能用fai^, 因為這個發音是漢語語音系統的壹分子. 這就是語言的創造性. 但現存的漢字中沒有表示fai^的這個字. 漢字的造字法可概括為六書字法. 任何掌握幾千漢字人, 都應該能夠基於發音fai^及"解雇"這兩條信息創造出壹個新漢字來, 無論根據'六書字法'中的哪壹法, 而其他具有同樣知識基礎的人也應能夠讀其音, 會其意. 在六書字法中, 轉註和假借不產生新字, 而形聲又只產生同音字, 這三種方法在此都無能為力. 歷史證明, 象形, 指事, 會意三種造字方法的潛力已用盡. 應該說, 要造fai^這樣壹個新字是無從下手的. 即使有人造出來, 其他人也讀不出, 看不懂. 出於各種原因(如引進外來語, 及從方言吸收新的表達方法), 講漢語的人還會不斷地使用潛音節, 但造新漢字去表現這些音節的可能性卻十分微小. 而且, 現存的漢字不能表示潛音節, 使用漢字的人也意識不到這些音節的存在.從這個角度講, 漢字既不能表現漢語言的自然發展, 也不能完全地表現漢語的語音結構. 第二點, 漢語的理論音結節, 實音節和潛音節不是固定不變的. 例如, 唐朝的標準語言中有三千多個實音節, 三十六個始聲母(Initial Consonant), 六個尾聲母 (Ending Consonant), 即: k, t, p, m, n, ng, 韻母系統也非常復雜. 而現代普通話只有壹千三百個音節左右, 二十四個始聲母, 兩個尾聲母 (n, ng), 韻母也簡單得多, 因此, 同音字越來越多. 為什麽會有這種現象呢? 壹個重要, 可以說是根本的原因, 就是使用漢字. 下面我論證這點. 首先, 設 A 為任意漢字, 則 A 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壹. A 可以發任何音; 二. 但在某壹時期, 在某特定方言中(普通話也算壹種方言), 對於某個具體意義, A 卻只能有壹個發音. 漢語言, 即很多漢字的發音, 在過去壹, 兩千年裏發生了重大變化, 但漢字字形沒有改變. 橫面上, 漢語的各主要方言互不相通, 每個漢字的發音也不同, 卻都能使用漢字, 這就是漢字的第壹個特點.而由於第二個特點,每當漢語音發生變化時, 某壹漢字就被賦與了壹個新的發音, 取代了原有發音, 即: 舊音失掉了文字形式, 經過若幹年代就從語言中消失了.漢語的許多音素(phoneme)和音節(syllable)就是這樣丟的. 從理論上講, 只要使用漢字, 以上兩個特點就依然存在, 漢語喪失音素音節的過程就會繼續. 臺灣的國語從定義上相當於大陸的普通話, 但目前國語中又喪失了三個聲母 zh, ch, sh, 或至少說喪失的可能性很大, 分別並入z, c, s, 因此那裏的語言存在著更嚴重的同音現象.類似事件在中國語言史上曾發生過多次. 每次政治中心的遷移, 都伴隨著該地語言影響標準語言的情形, 這種影響又最終以改變漢字標準發音的形式固定下來. 而如果該地語言中某個音素不存在, 這個音素就會從標準語言中消失. 在拼音文字中, 這種喪失語音的現象是不存在的, 因為當人們賦與某壹概念以新的發音時, 就必須創造壹個新的拼法, 而舊的拼法, 即舊音的書面形式, 仍被保留該語言的詞匯中. 因此, 從語音角度講, 漢字承載中國文化的理論是值得商榷的. 有壹種說法是漢字可以表現同音字. 但從以上分析看, 漢語的同音現象實際上是漢字造成的. 由於音素的喪失, 漢語也變得越來越貧乏. 而要扭轉這壹趨勢, 即: 保存實音節; 賦與潛音節以書面形式,以保證其壹旦進入人們的語言就可成為實音節; 而且, 恢復並發展漢語的語音體系,都須要我們用壹種拼音文字表現漢語. 二. 潛音節變為實音節 第壹節中提到拼音文字可以表現潛音節, 並舉了fai^的例子. 本節進壹步討論這個問題. 在漢語中, 潛音節又可分為兩類: 異音潛音節和異調潛音節. 普通話分為四個聲調. 如果某個音節的四聲全部是潛音節, 則該音節為異音潛音節. 除第壹節所討論的 tei, fai外, 還有fao, nou, sei, ten, 等音節, 都屬於這壹類. 但如某音節的四聲中至少有壹個為實音節, 則該音節中的潛音節稱為異調潛音節. 如在an', an", anˇ, an^中有三個實音節, 只有發第二聲的an"在普通話中沒有派用場, 則該音節為異調潛音節. 第壹節中fai^的例子涉及到從異音潛音節變為實音節的例子. 以下是壹個使異調潛音節變為實音節的設想. 引進化學元素周期表是近期中文壹次集中造字活動.它的特點是選音的自由度很大, 因此元素的命名完全可以利用潛音節, 尤其是異調潛音節. 可事實是所有元素名的發音都是實音節, 即都是現有漢字的同音字.這說明造新漢字表現異音潛音節基本不具可行性, 而且由於漢字無法表示音調, 用異調潛音節容易產生混亂, 因此造同音字最保險.表壹中列出了周期表中所有可利用異調潛音節的元素名稱. 如果漢語使用某種拼音文字, 可同時改變這些元素漢譯的發音, 如表壹第三列所示. 化學元素的漢譯音, 尤其是調, 本來就是人為規定的, 應該可以改變. 這些字除鐵, 銅等已進入其他領域(銅墻鐵壁, 鋼筋鐵骨)外, 其余都是僅在科學上使用的稀用字, 改變其音調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沒有影響. 每壹個字變調後都沒有同音字, 利於口頭交流. 而且增加了實音節, 減輕了同音現象. 從表壹中英文和拼音的對比可看出譯音的隨意性, 改變音調不增加這種隨意性. 三. 理論音節的增加 現代漢語中僅有兩個尾聲母, n 和 ng. n 還是始聲母, 而ng 則不是. '不是'並不表明'不可以'. ng在古代普通話中可作始聲母. 現代語中, 河北地區的民謠中也有'天上壹群鵝(nge), 地上壹群鵝(nge)'的說法, 說明ng仍可在普通話系統中作始聲母, 只是這種功能已在對漢字不斷'正音'中被'正'掉了. 在臺灣國語中, 始聲母 r 的發音被改變了, 成為dz. 普通話中的'日子'/ri^zi°/, 在國語中成為/dzi^zi°/, 與四川方言中這兩個字的發音壹樣, 只是用了普通話的調. 這壹現象表明z和dz可同時在普通話(國語)中存在. 如果ng和dz能成為聲母, 它們與各韻母相拼就可產生新音節, 漢語的理論音節也可隨之增加. 而且, 通過與方言的相互作融合, 漢語標準語言繼續增加音素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但要表現增加的音素和音節, 必需有壹個前題, 這就是使用拼音文字. 四. 漢字字形的表意功能 有壹種理論是漢字的字形, 如某些部首, 具有表義功能, 可以區別同音字, 而拼音文字則作不到這點. 有些拼音文字的設計者也主張用意符區別同音字. 而本設計完全靠異拼, 不用意符(見表四). 下面我論證這種設計的可行性. 首先, 我們必須把對漢字字形的分析區別為'靜態'和'動態'兩種. 靜態就是孤立地分析某壹漢字, 而動態是在閱讀句子時理解該字的意思. 例如'張'這個字是由'弓'和'長'兩部分構成. 把弓拉長不是就'張'了嗎? 這是靜態分析. 由此推之,'張'可以表示, 而且只能表示'張開'及與之相關的意思, 不能表示任何與之無關的意思. 那麽, 在'壹張紙'中的'張'是個量詞, 完全沒有張開的意思, 豈不是會給理解造成混亂嗎? 因此, 在閱讀中, 即動態情況下,人們實際上是把'張'作為整體, 與其它字, 包括同音字, 如'章', '彰'等, 在字形的區別中去理解字意的. 否則, 漢字中的'假借字'這個類別根本不應該存在, 因為壹個漢字只能表示其來自靜態分析的那個意思. 這方面的例子很多. 如'聞'字. 靜態上, 它應只能表示聽覺.但它實際上既表示聽覺"新聞, 聞所未聞", 又表示嗅覺, "聞味道". '味'字的靜態表示的感覺應在口腔裏, 但實際上它還可用於鼻腔裏的感覺. 這些例子說明人們在閱讀時對漢字的處理(動態)區別於靜態. 靜態的漢字只是壹個畫面. 在動態(即閱讀)中,只要我們用異拼區分同音字(在本設計中是用zhang', zhong', zjang'等分別表示張,章,彰), 就可以起到區分同音現象的效果, 不必用意符. 也就是說, 作為語言的書面表現形式,異拼文字與漢字的效果是壹樣的. 五. 現代漢語仍是單音節 壹些拼音學者認為古漢語是單音節詞為主, 而現代漢語則是雙音節詞為主, 但詞在這裏的定義很不嚴謹. 例如, '黑板'(blackboard)在字典上被列為詞, 那為什麽'白板', '紅板', '綠板','藍板'就不列為詞呢? 因此, 在這個問題上不應該使用'詞'(word), 而是用'意素'(morpheme)這壹概念, 其定義是'語言中有意義的最小單位'. 因此黑板是由'黑'和'板'兩個意素構成的. 當然詞的概念有其實用意義, 如編字典等, 應該保留. 在印歐文字中, 句子中兩個間隔(space)之間就是壹個詞, 沒有這個概念就很不方便. 絕大多數漢語的意素都是單音節, 印歐各語言的意素則可以是單音節, 雙音節, 或多音節.如英語的"China"是壹個雙音節的意素,而漢語的'中國'卻是由'中'和'國'兩個單音節意素構成, 盡管可以把'China'和'中國'都看作壹個詞. 漢語的這種特點對其語法句法都有影響. '中國'有意義, '國中'也有意義, 在臺灣是國立中學的簡稱, 而把'China'變為'nachi'就沒有意義. 在漢語中回答'什麽黑?'這個問題時可以說'板黑', 而在英語中回答同樣的問題: What is black?, 就不能說'board black'. 在漢語中, '龍飛鳳舞'可以說成'鳳舞龍飛', "飛龍舞鳳', '舞鳳飛龍', '龍鳳飛舞'等, 其原因就是'龍', '飛', '鳳', '舞'是四個單音節意素. 漢語意素單音節的性質還改造了外來語詞匯. '幹部'來自日語, 在日語中是不能分開的. 中國有些地方的老百姓在諷刺某些無能的幹部時說: '他只會幹蘿蔔(諧'部'音).' 英語humor是個雙音節意素, 漢語譯為'幽默', 並發展出'幽他壹默'的說法, 將其變為具有動賓關系的兩個單音節意素. 這實際上是漢語意素單音節的特點在起作用, 這兩個例子都是講漢語的人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這壹特點, 使語言更具有表現力. 漢語的意素為什麽是單音節呢? 因為漢語是音調語言 (Tone Language), 普通話有四聲. 在音調語言中, 每個音節都有壹個固定的調, 代表著壹定的意思, 改變了調就改變了意思. 句子中各音節在語音上的獨立性決定了其在語意上的獨立性. 目前我們所知道的其他音調語言, 如藏語,泰語, 越語等, 都是單音節意素為主的語言. 因此, 只要漢語仍是音調語言, 它就必然是單音節語言. 那麽, 這些音調語言的文字有沒有***同特點呢? 有的,這就是在它們的句字中音節等間隔. 中文用的是方塊字, 字(音節)間的距離自然相等; 藏文是句中各音節用點隔開; 越文是音節之間隔壹個字母的距離; 泰文是寫成壹串, 沒有間隔. 總之, 都是等間隔. 顯然, 在音調語言的句子中, 各音節在語音上的關系相對平等, 而書面形式的音節等間隔正是這種關系的體現. 因此, 本設計將拼音調號移到音節的右上方(左上方也可, 但要壹致). 寫句子時, 寫完壹音節的調號就接著寫下壹個音節, 這樣既標明了調號, 又等距而鮮明地分隔了音節. 表四中的異拼漢字用下列符號表示調號: ' = 壹聲, "=二聲, ˇ= 三聲, ^= 四聲, °=輕聲. 這些符號在本設計中僅表明位置, 並不壹定是具體寫法, 其中 '和 "已另有用場. 調號具體寫法可另行設計, 但應以簡明為宜. 與現行拼音標調法相比, 這種標調法還利於打字, 因為打字機和電腦鍵盤上不用設倒鍵或'死鍵', 打字方向是壹直向前的. 六. 區分同音字 中文同音字的實質是壹個發音表示許多不同的意思. 有人主張拼音文字不必區別同音現象, 因為人們在聽別人講話時, 只聽到音, 看不到字, 也能準確無誤地理解意思. 須指出, 聽和讀不是完全相同的過程. 人在講話時, 無論說得怎樣快, 都必須壹個音壹個音地說, 聲音是線性的(linearity), 而且是單向的. 因此聽者接受的聲音也是線性單向的, 各音節的連貫性強,利於人腦把句子作為整體單位理解. 而閱讀時, 人是在'看'聲音, 聲音的效果減弱了, 而且目光涉及的是壹個面, 已不是在讀壹個個的音, 而是在某種程度上從字形直接辯意. 這樣, 如果某壹書寫形式代表的意思太多, 就不利於辯意. 漢語非同音字在變為同音字時消失的僅僅是語音, 書面區別卻保留下來. 這說明漢語的同音現象有在書面形式上區別開的必要. 中國人使用拼音文字壹個比較成功的例子是三十年代的拉丁化新文字. 這種文字恰恰就用了異拼. 但由於異拼太簡單,因此未能與以漢字為基礎的中國文化接壤, 加上其它方面的缺陷, 如不標調, 在語音上不以國語為標準(即未反映漢字的標準發音), 主張各種方言都有自己的拼音文字等, 使這個運動最終失敗. 但它卻給了我們很重要的啟示. 目前最大的漢語字典已收入八萬多字, 並且都分布在現代漢語中的壹千二百多個音節上, 同音現象之嚴重可想而知. 用二十幾個拉丁字母區分這麽多同音字, 既使可能也是極不自然的. 而且, 絕大多數字在現代漢語中是根本不用的, 因此完全可以, 而且應該假定它們在現代漢語中無音. 我們可先把常用的五, 六千字用異拼加區別開, 並逐步找回其余漢字的丟失的古音, 進而將這些音溶入現代漢語的語音體系, 或在未來的語音系統中賦與它們以新的發音, 古代漢語中的精華是不會喪失的. 在這之前, 如果有必要用某些稀用字, 可直接用漢字. 如本文第壹, 二, 三節所論, 漢語喪失音素的原因是使用漢字. 在使用拼音文字後, 音素將不再繼續喪失, 潛音節可變為實音節, 理論音節的數量可以增加. 換言之, 漢語語音和文字將變得豐富, 不自然的同音現象可得到緩解. 七. 漢字異拼表 從第壹, 六節可以看出, 漢語同音現象的直接原因是使用漢字, 而拼音文字又必須區分同音字. 這可能嗎? 從理論上講, 即使所有漢字都是同音字也能區分, 只要無限度地擴大字母表就行了. 幾千個漢字都是同音字嗎? 那我的字母表中就有幾千個字母都發同壹個音.但現實是漢語的同音現象雖然嚴重, 卻並不需要那麽大的字母表, 而且使用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在中國已頒布四十年, 我們應盡可能以此為基礎發展拼音文字, 而不是另外設計字母表, 因為任何字母表都是表現'bpmf'這些音素, 與使用拉丁字母表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首先, 本設計增加了三個單韻母, 即: v, w, y, 其發音規則如下: v =u (音迂); w = u; y = i. 漢語拼音中沒有用到v, 因此如不擴大字母表, 以v代u(迂)是可行的. 和y在拼寫之首時仍從拼音, 如在ye, wei中. 但單獨及作韻母使用時則分別發u和i的音, 如: y'(依), w"(蕪), 等. 至此, 本設計中就有了八個單韻母(見表二). 它們兩兩結合就構成六十四對不同的組合. 漢語拼音只利用了其中的十八對, 即表中帶重點線的那些. 其余組合可用作標準韻母(組合)的異拼(見表三). 可見, 單韻母多組合就多, 方便區分同音字. 下面我補充解釋表三:1. o和uo在漢語拼音中的發音實際上相同, 因此壹律用uo. 而o則發a的音, 即: o=a.2. 所有的單字符聲母雙寫後還讀原來的音, 如 bb=b; 雙字符聲母則將第二個字母雙寫, 如: shh = sh. 3. g 從拼音, 但如其後跟的字母(組合)的發音為i, 則發 j. 4. 尾聲母ng在漢語中用得很多, 因此設gn為其異拼, 即: gn=ng.5. 如韻母的標準拼寫(也可稱第壹拼寫, 下同)由壹個或兩個字母組成, 在其異拼由三個字母組成時, 則該組合發音由前兩個字母的發音所定, 第三個字母不發音. 如: iie的發音為i, 這是由於ii發i, 後置e則不發音. 同理, ann'仍發an', 後置n不發音. 但有兩個例外:壹: 雙寫韻母另有發音的情況除外, 如 een 讀 in, 不讀 ee, 因為這裏 ee 發 i, 不是發 e; 二: n音作尾音的情況, 包括ahn=an, ehn=en, 等. 6. 韻母的標準拼寫由三或四個字母組成時, 如其異拼由四或五個字母組成, 則第最後壹個字母不發音, 只讀由前三或四個字母組成所發的音. 如: ange"仍發/ang"/, ernge仍發erng, 後置e均不發音. 例外情況同3.7. e 從漢語拼音, 但其異拼為ar, er, ir, or等, 規則是: 元音 r = e. 8. 拼音er的拼寫改為el, 異拼為al, il, ol, ul等, 規則是: 元音 l = el. 9. v在單獨使用, 音節開頭, 及i, y, j, q, x, l, n等後發v(迂). 在其他情況下均讀u(烏). 10. u, w的發音為u(烏), 但在j, q, x, y之後讀v(迂). 11. 為拼出更多的字, 也為討論方便, 表三中列出的異符多於表四中所用上的. 根據表三及以上原則, 表四給每個常用字都設置了單壹的拼寫形式. 請註意, 某些字有兩個或更多的讀音, 如'壹'字可發yi', yi", yi^; '樂'字可發le^和yue^, 等. 本設計以新華字典為準, 即: '壹'有三種拼法, '樂'有兩種拼法, 等. 八. 拼寫的內壹性和外壹性 本設計把在很多語言中用作輔音的字母v, w, y用作元音, 使元音字母增加到8個, 還設計了很多特殊的組合, 如cj, gn, yn等, 用以區別同音字. 那麽, 中國人在使用這種拼音文字時會不會感到別扭呢? 實踐證明是不會的. 且不說使用拉丁字母的各種文字都有各自特殊的拼法, 母語者不覺得別扭, 說拼音中的J, Q, X的讀法就與眾不同(其實 X 在越南文中的讀音與拼音壹樣), 中國人也不覺得別扭. 其原因涉及到文字內函壹致性(內壹性)和外延壹致性(外壹性). 下面我舉例說明這兩個特性. 字母b在拼音中的任何場合發音均為/b/, 這就使b具有了完全的內壹性. 根據這壹定義, 漢語拼音其它字母(組合)也具有完全的內壹性. 如果b在另壹語文, 如英語, 中的發音恰好也為/b/, 這就使b在這兩種語文中具有了完全的外壹性. 由此可見, 內壹性是指某壹字母(或組合)在壹種語言中的發音.而外壹性則用於檢驗某字母(組合)在兩種語言中的發音是否壹致. 任何文字都首先顧及內壹性. 而且, 只要顧及了內壹性, 人們就不會感到別扭, 無論其是否具有外壹性. 當然, 沒有必要故意破壞外壹性,如沒有必要在拼音中硬把b發成/k/, /m/, 或/n/. 本設計充分照顧到了內壹性, 拼寫十分規律, 同時也盡可能不違背與英文的外壹性.某些字母(組合)與英語的發音的確不同, 但不會妨礙講漢語的人閱讀, 因為異拼文字不是英文, 而是中文. 它使用拉丁字母是出於偶然的原因. 它完全可以使用其他字母, 如俄文, 日文, 希臘文, 註音符號, 或發明壹種新的字母表, 但都須表示漢語的特點, 即都是中文. 國語羅馬字用字母標調, 與英文缺乏外壹性, 但美國學生用起來並不感到別扭, 就是由於其拼寫有規律, 具有內壹性. 這也證明內壹性重要於外壹性. 九. 異拼文字的難度 大陸兒童進小學後頭兩, 三個星期學拼音, 然後再學漢字. 本設計表四中每壹個音節第壹拼寫(黑體)也相當於拼音, 只是為了異拼方便有所修改. 這個拼寫既為這壹發音的各異拼註音(這時它與異拼的關系類似於英語的國際音標與字母拼寫之間的關系), 同時又代表最常用的那個漢字(詳見表四). 小學生入學後先學第壹拼寫, 學會了就等於學會了壹千三百個'字'. 如果他們在此基礎上再學壹個每壹發音的異拼, 應該不會比第壹次困難. 這時他們就學會了兩千五, 六百字. 接下去他們可以學三千以內的常用字. 悲觀壹點估計, 經過四, 五個月的學習, 他們可以讀出這三千個拼寫. 下面我舉例把這個過程講得再詳細點. 根據表四, 標準拼音ai的異拼為 oi, oy等. 用ai與各聲母相拼可得:ai(零聲母), bai, cai, dai, hai, kai, lai, mai, nai, pai, 等, 用它們取代最常用字. 這個發音的第二拼寫(取代第二常用字)則為i, boi, coi, doi, hoi, koi, loi, moi, noi, poi, 等. 第三拼寫(取代第三常用字)為:oy, boy, coy, doy, hoy, koy, loy, moy, noy, poy, 等. 可見, 在學會了第壹拼寫後, 只要學會了oi, oy, 就學會了所有的第二, 三拼寫. 成年人學習的過程基本也是這樣. 報刊圖書也可照此辦理. 第壹步先用第壹拼寫代替各同音字中的最常用字, 他仍用漢字; 過壹段時間人們習慣後, 再用第二拼寫代替第二常用字. 這樣用不了幾個循環, 五,六千常用漢字就都被代替了.這是壹個逐步推廣任何異拼文字的方法. 但我們應有思想準備, 人們對任何方案在壹開始都會不習慣, 但這並不壹定意謂著該方案不好.漢語拼音方案在剛公布時也有壹些人以各種理由表示反對, 但事實證明拼音是諸方案中最好的.如果不是中國政府始終如壹地堅持推行, 拼音不可能在今天成為聯合國及美國各大報刊拼寫漢語人名地名的標準. 在寫方面的訓練應充分運用標準拼音為異拼註音這壹概念. 兒童學會標準拼音後就可先寫起來, 所有的同音字都可用標準拼音. 在學異拼的同時及以後, 有不會的拼寫仍可用標準拼音. 這當然是非正式的, 任何文字都須有嚴格的標準. 但這種方法可促進兒童用拼音文字寫作. 從此還可看出漢字拼音對漢語拼音的繼承關系. 前者是後者的擴大, 後者是前者的核心. 成年人除用上述方法外, 還可用標準拼音與漢字夾寫的方法, 並逐步增加異拼的使用. 人們用文字表達思想與作其他事壹樣: 從簡單到復雜. 寫得復雜了就會覺得標準拼音不夠用, 就會產生使用異拼的要求. 十. 異拼漢字應用舉例 以下例子中的漢字異拼均來自表四. 請註意, 由於鍵盤及軟件的原因, 在這些例子中調號的位置標得並不準確. 調號應緊跟在拼音的後面, 而是不處於是間隔(space)的中部. 有性趣的讀者可用筆在紙上寫壹下. 您會發現調號緊跟在拼音之後, 目視效果會好得多.唐詩: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Cjw"harr"ri^dang'euˇ, hon^dii'harr"xa^tuˇ,Shei"zj'pan"zhung'con', lly^lly^jye'xinn'kuˇ.白話文:壹九七二年, 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 並與周恩來簽署上海公報, 打開了中美交流的大門. I'jeoˇq'al^nian", mayˇguo"zungˇtungˇNi"Ke^Sung'fangˇwen^zhung'guo", bing^vˇZhou'En'Lai"qon'sjeuˇshang^haiˇgwng'bao^, daˇkai'le°zhung'mayˇjao'liw"d°da^mern". 孔子生於公元前五五壹年, 卒於公元前四七九年. KungˇZ^sheng'v"gwng'von"qan"uˇuˇi'nian", zeu"v"gwng'von"qan"s^qae'jeoˇnian". 十壹. 結訴語 人類在沒有文字時的語言, 至少從詞匯角度講, 應是相對簡單, 因為這時沒有工具幫助記錄. 文字始創時, 也不是馬上就能記錄語言的全部. 而且, 除記錄語言之外, 文字還在壹定程度上影響著語言. 漢字記錄語言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語言和文字已有相互依賴的關系. 漢語已不是簡單的, 而是相當發達的語言. 壹種有效的拼音文字必須表現全部漢語(普通話, 國語), 而且要表現得與漢字同樣有效. 因此, 本文只能是提供壹種設想, 主張壹個嘗試, 其最終方案應是所有誌於此的人們集體工作的結果. 其它方面的考慮如: 聲母異符雙寫欠美觀, 但這樣作較利於字典索引等排列; 以v代u(音迂)是否合適**; 如何處理句中音節變調(Tone Sandhi); 有些音節的同音字太多, 是否有必要擴大字母表; 是否有必要區分所有的同音字; 大小寫字母的應用; 等. 這些問題都需詳盡討論. *標調法詳見第七節及表四.**嚴格地說, 聲母v(大致相當於英語very的v)在普通話中仍然存在, 但由於文字的原故, 壹般人無法察覺. 研究表明, 有些人把'新聞'(xin'wen"說成 xin'ven",'娃娃'(wa"wa°)說成va"va°, 等. 本文在此提出這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