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鬥讀:kuí。
魁(拼音:kuí),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古字形從鬥(dǒu),鬼聲,本義指壹種頭大柄長的大勺。
天上的北鬥星像古代的鬥,所以“魁”又專指北鬥星。“魁”又指勺子的頭,引申有為首、領頭的意思,又引申為第壹、第壹名。
“魁”是典型的形聲字,戰國文字,右部為形符“鬥(dǒu)”,左部為聲符“鬼”。漢代隸書作品《石門頌》以平直的筆畫改變了小篆的圓弧筆畫,字形由原來的左右結構變為左下半包圍結構,又將“鬥”寫作“升”。
說文解字註:羮鬥也。鬥當作“枓”,古鬥枓通用,然許例以義為別。枓,勺也,抒羮之勺也。《史記》趙襄子“使廚人操銅枓以食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以枓擊殺代王。”斟者,羹汁也。魁,頭大而柄長。
壹個鬼壹個鬥念:kuí。
魁(拼音:kuí),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魁”又指勺子的頭,引申有為首、領頭的意思,又引申為第壹、第壹名。
因升和鬥都是容器(甲、金文字形近似),所以說字形雖異,字義相同。“魁”意思為舀湯的勺子。《說文·鬥部》:“魁,羹鬥也。”
段玉裁則更進壹步闡釋,認為魁中所從的“鬥”當為“枓”,“枓”就是舀湯的勺子。“鬥”是壹個象形字,像壹個帶柄的舀器,與勺相似。後來把鬥狀的器物也稱為鬥。“魁”字從“鬥”,它的本義就不言而喻了,也是表示與“勺”類似的盛器。
康熙字典:(kuí)《廣韻》苦回切。《集韻》《韻會》《正韻》枯回切,並音恢。魁帥。《書·胤征》:殲厥渠魁。傳:魁,帥也。《禮·檀弓》:不為魁。註:魁,猶首也。又《博雅》:大也。《史記·孟嘗君傳》:始以薛公為魁然也。今視之,乃眇小丈夫耳。
拼音的來源
於1955年—1957年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作為漢字的壹種普通話音標。
漢語拼音也是國際普遍承認的現代標準漢語拉丁轉寫標準。國際標準ISO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寫道:“中華人民***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過的漢語拼音方案,被用來拼寫中文。撰寫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話讀法記錄其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