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為什麽老外把功夫拼作 “Kung” Fu?

為什麽老外把功夫拼作 “Kung” Fu?

相信大家對許多英語中的漢語借詞並不陌生,例如Taoism(道教)、KungFu(功夫)、Kung Pao Chicken(宮保雞丁)、Taichi(太極)等等。

看到這些詞的拼寫,很多人最奇怪的感受就是它們把“濁音”都拼成了“清音”。比如dt,bp,gk。明明是 Gong Fu卻非要拼成KungFu。

雖然這些拼法有幾分獨特,但是見得多了,大家也慢慢習慣了。任何壹位留學生,都能在海外中餐館自信地點上壹道“空拋Chicken”。許多語言學午餐的讀者更能直接解釋道:“這是威妥瑪拼音,就應該是這麽拼的”。

的確,這些拼法來自於威妥瑪拼音(Wade-Giles romanization)。威妥瑪拼音也叫威翟式拼音。它在19世紀末由英國外交官威妥瑪(Thomas Francis Wade)所創制,並被用於其所著之漢語課本《語言自邇集》內。後又被時任英國駐寧波領事的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進壹步優化並系統性地應用在他編撰的《華英字典》裏。

上:威妥瑪與《語言自邇集》下:翟理斯與《華英字典》

不過,為什麽英國人設計的威妥瑪拼音會“清濁不分”呢?

這是因為,我們平時所說的所謂漢語拼音中的“清音”“濁音”都是非常不準確的說法。

其實,漢語拼音中的b、d、g都是清音,只不過它們是不送氣的清音,在國際音標中它們分別寫作[p],[t],[k]。進壹步解釋之前,我們首先厘清兩個概念:清音(voiceless)和濁音(voiced)。

把手放在喉嚨上,跟著午餐君發幾個音,感受它的振動:

這其實是壹張喉嚨痛的圖片,但妳知道怎麽把手放在喉嚨上吧?

發清音時,聲帶不振動;發濁音時,聲帶振動。

(Interactive Sagittal Section by Daniel Currie Hall)

嘗試說“啊——”,妳的手很明顯能感受到振動,因為所有元音都是濁音。

連續說“媽媽媽”,妳也能感受到持續的振動,因為鼻音[m]和元音[a]都是濁音;

但是如果妳連續說“爸爸爸”,妳會發現振動不是連續的,字與字之間明顯有停頓,而且停頓恰恰發生在妳說b的時候。這說明了普通話的b是清音,對應國際音標[p]。

既然漢語拼音的b、d、g對應國際音標[p]、[t]、[k],那漢語拼音的p、t、k又對應什麽?我們再區分壹下送氣(aspirated)和不送氣(unaspirated)的概念。

再跟著午餐君壹起,把手掌放到嘴前:

我想妳也知道怎麽把手放在嘴前,但妳猜這本來是壹張什麽圖片

試著說“他他他”,手能明顯感受到氣流,說明拼音t是送氣音;

再試著說“打打打”,手並不能感受到明顯氣流,說明拼音d是不送氣音。

送氣在國際音標中用角標[]表示。漢語拼音p、t、k對應國際音標[p]、[t]、[k]。

威妥瑪拼音的字母選擇依照了反應實際音位的思路:既然是清音,就用清音字母拼寫。漢語拼音的b、d、g對應威妥瑪的p、t、k;漢語拼音的p、t、k對應威妥瑪的p’、t’、k’。威妥瑪系統用撇號表示送氣。

濁音怎麽才算濁?

我們認識到普通話中的b、d、g和英語中的/b/、/d/、/g/發音並不相同。普通話的b、d、g是清音,而英語中的/b/、/d/、/g/是真正的濁音。不過,盡管如此,英語中的濁爆破音也並不總是那麽“濁”。

我們再來認識兩個概念:爆破音(plosives)和除阻(release)。首先爆破音的概念大家很容易理解,大概就是說話的時候容易噴口水的那幾個音。

漢語拼音中有三個清不送氣爆破音b、d、g和三個清送氣爆破音p、t、k;英語中有三個濁爆破音音位/b/、/d/、/g/和三個清爆破音音位/p/、/t/、/k/。

人在發爆破音時會先在口腔內構成壹個阻礙,比如:

發p時我們緊閉雙唇

發t時我們舌尖會向上抵住牙齦或齒背

這時,發音的氣流會因為這些阻礙而無法通過。

接著我們移除這些阻礙,也就是除阻(release),比如:

把緊閉的雙唇張開

把抵著齒齦的舌頭松開

讓氣流通過,發出聲音:

(learnlanguagesonyourown.com)

英語中雖然有濁音/b/、/d/、/g/,但是它們在單詞開頭時只能說是有壹點兒“濁”,聲帶振動遠不及它們出現兩個元音之間的時候顯著。

而法語、西班牙語中的詞首的濁音/b/、/d/、/g/為了顯得特別“濁”,講法語或西語的人會在“爆破”之前就提前開始振動聲帶(pre-voiced)。

語音學上用 Voice Onset Time(VOT)來描述從除阻(比如張開雙唇)到開始振動聲帶的時間:

負的VOT值表示聲帶振動開始時間早於除阻時間

VOT為0表示除阻和聲帶振動同時開始

正的VOT值表示聲帶振動在除阻壹段時間之後才開始

我們以雙唇音(如b、p等)為例,看壹下上述三種情況下除阻和聲帶振動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法語和西班牙語詞首的濁爆破音具有負的VOT值,所以聽起來比VOT為0的英語濁音更“濁”壹些。形象地說,在張開雙唇之前。講法語的人就要開始“哼哼”了,這樣雙唇張開時,可以保證聲帶仍處於振動狀態,濁音聽上去也就尤其明顯了。

而之所以法語和西語的濁音要這麽“濁”,是因為法語和西語的清爆破音是不送氣的,所以Paris翻譯作“巴黎”而不是“啪黎”。如果濁爆破音不顯得尤其濁壹些,就不能和清音區別開了。

而英語中的濁爆破音/b/、/d/、/g/在單詞開頭時的VOT在0左右,聲帶振動與除阻(比如張開雙唇)幾乎同時開始。這令英語單詞開頭的濁爆破音只是部分濁化,或幾乎等於清不送氣爆破音[p]、[t]、[k]——這兩者其實只有十幾毫秒的VOT的區別,而具體是哪壹種取決於個人的發音習慣。

因此,當壹個講漢語的人發出漢語拼音b,也就是壹個清不送氣[p]時,講英語的人會以為他聽到了[b],因為漢語清不送氣[p]和英語[b]的VOT基本上都是0。但講法語的人不會認為這是[b],因為法語中的濁音必須提前振動聲帶。

清不送氣音始終要比壹個真正的濁音要更為容易發音,這也可能是為什麽今天的普通話沒有了濁爆破音。

漢語拼音比威妥瑪拼音好在哪兒?

既然普通話只有清爆破音,為什麽漢語拼音要引入濁音字母呢?

首先,像威妥瑪拼音這種只用清音字母拼寫清音,用附加符號區分送氣的拉丁化思路不僅被應用於官話的拼音,許多其它早期的漢語方言拉丁化方案也是這麽處理的。例如沿用至今的港英政府的廣東話拼音系統。

地名古洞(發音類似g dong)拼作 Kwu Tung

(construction-post.com)

但是在實際應用中我們便會發現這種設計帶來的問題:比如,香港地名灣仔(發音類似wn zi)拼作Wan Chai,而地名柴灣(發音類似ci wn)拼作Chai Wan。

(右:by Qwer132477/Wikipediaused under CC BY-SA 3.0/ cropped from original)

柴灣 Ch’ai Wan中表示送氣的撇號被省略,造成了兩個聲母不壹樣的字使用了同樣的拼法。這也是類似於威妥瑪的拼音系統受到詬病的原因之壹:撇號在應用中經常被省略,造成清送氣音與清不送氣音不能夠被區分。

即使撇號得到了正確的使用,由於絕大多數講英語的人並不了解撇號在此處所代表的涵義,所以他們發音時會默認把所有清音都送氣,這就是為什麽我們會聽到老外說“空拋Chicken”而不是“宮保Chicken”。

既然普通話中沒有濁爆破音,用濁音字母來表示清不送氣音就不會造成任何歧義,反而好過更忠實於實際音位的方案,而且這樣也能實現壹字對壹音的效果。

許多較新的漢語方言拼音方案也采用了類似的處理思路。韓國現行的韓語拉丁化方案,也使用濁音字母來拼寫清不送氣爆破音。

總之,威妥瑪拼音在清不送氣爆破音的字母選擇上有它的道理,但這種設計在實際應用中並不能很好地體現漢語官話的發音。不過,我們不可否認威妥瑪拼音對於漢語言文化的貢獻。作為最早的漢語拉丁化方案之壹,它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了漢語,也將中國的文化概念帶向了世界。

參考資料

Mannell, Robert.“Voice Onset Time (VOT).”Phonetics and Phonology,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Macquarie University,1 Aug.2009. Web.23 Jan 2018. clas.mq.edu.au/speech/phonetics/phonetics/airstreamlaryngeal/vot.html.

"Wade-Giles."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Wikimedia Foundation, Inc.,29 Dec 2017. Web.23 Jan 2018. en.wikipedia.org/wiki/WadeG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