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如何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問題呈現案例壹:壹位老師教《微笑著承受壹切》,解題教學是這樣進行的。她先出示桑蘭的照片,讓同學們認識桑蘭.然後提問;誰能用壹個詞描述桑蘭的表情?當學生答出“微笑”之後,老師又問:人類的笑容有很多種,除了微笑還有什麽笑呢?學生七嘴八舌地回答:哈哈大笑、偷笑、開懷大笑、奸笑、皮笑肉不笑……接著又問:“承受”是什麽意思,妳通過什麽方法知道詞語的含義的:當學生說是通過查字典的方法知道後,老師又介紹了聯系上下文,字義相加和近反義詞來理解詞語的方法。緊接著老師又問“壹切”是指什麽?最後問:“微笑著承受壹切”是什麽意思?案例二:壹位教師教學《槐鄉五月》第三自然段,他先讓學生分辨這壹段有幾句話,哪幾句寫小姑娘,哪幾句寫小小子,接著讓學生在文中分別找兩個詞來概括小姑娘和小小子的特點。學生找到“俊俏”和“大大咧咧”之後,教師又從如何理解這兩個詞的意思入手組織教學,並且從這兩個詞引出“別著、戴著、飄到、裝的、拿的、塞上”等壹系列描寫人物動作的詞浯,讓學生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巧妙。最後讓學生就這段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診斷·探討像這樣的教學片段我們在新課改之前是經常看到的。“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它突出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地位。但過分地強調工具性,對語文課程丟魂失魄、人文缺失境況的形成,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進入新課改以後,《語文課程標準》關於語文課程性質的表述,強調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統壹,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但在實際教學中,上述的場景仍然時有所見。就案例壹而言,《微笑著承受壹切》是壹篇感人至深的課文,文章以細膩的筆法描述了桑蘭遭遇不幸,戰勝不幸的事跡,說明了人要有堅強的意誌力,要開朗樂觀,要微笑著面對壹切。此片段是壹個課堂的導入片段。案例壹的不成功,原因在於教者對詞語的解釋是無謂的,有的甚至是多余的。對“微笑”、“承受”、“壹切”的分析有點遠離課文內容,抓住“微笑”拓展,顯得畫蛇添足、東拉西扯,看似進行了詞語的訓練,實際上是壹處敗筆。破壞了學生對“微笑”的理解。至於解詞的方法學生早已知道,並不是非得在這節課上講述,解詞方法的指導也頗為耗時,沒有必要。詞語教學應當緊緊扣住關鍵詞語,引導學生在語言情境中體悟、理解。(微笑著承受壹切》的解題,可以從認識人物形象人手,聯系全文,感悟人物遭遇,理解人物精神,而不是僅僅進行詞語解釋。在案例二中,教者的教學層次十分清晰,特別註重字詞句的訓練:畫句子、圈動詞、品析詞句的功能。儼然考試中閱讀題的訓練模式。學生多麽想和槐鄉的孩子壹樣去快樂、去奔跑、去品味啊!但是課堂中根本就沒有他們抒發情感的空間.他們被老師壹個個的追問搞得精神緊張,不得不埋頭畫句子,圈詞語,無暇屏息凝神地體會槐鄉孩子的快樂。最後,教者又告訴學生壹連串生硬的習作技巧,更讓學生反感。雖然學生都能背誦這壹段,但是他們並沒有真正地感受到文字背後的感情。因為老師把大多數的時間用來分析課文,根本就沒有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如果教者不是過多地講解,讓學生讀壹談、演壹演、說壹說,可能效果會更好。 語言文字訓練是語文課的基本任務,作為語文教師無需思考要不要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而是要集中關註如何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怎樣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更有教。壹、著眼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壹,有效整合三維教學目標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壹,這已成為廣大教師的***識。這裏的“工具”是壹種比喻的說法,它具有“實用”、“中介”的含義。語文,歸根結底是壹種工具,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要培養各級各類人才,在基礎教育階段,非得讓學生掌握語文這個工具不可。學生在語文課上的學習主要就是掌握和運用語言文字這個“手段”,學會“手段”恰恰成了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要求語文教學要著眼於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同時,作為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主要蘊含於漢語言文字之中。語文課程具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強調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著眼於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陶冶的文化功能和課程的人文學科特點。指導學生借助語言文字這個工具學習文化知識,同時通過語言文字這個工具表達自己的思想,是語文教學的宗旨所在。因此,只有著眼於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壹,語言文字訓練才能真正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語文課堂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壹,具體表現為“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有效整合。字、詞、句、篇的知識,聽、說、讀、寫的能力,都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內在地包含著壹定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壹定的方法對語言文字進行感悟,理解與表達。在此過程中掌握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同時形成壹定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語文學習能力也獲得提高。可見,就語文教學本身來說,三維目標是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對教師而言,需要強化這種整體意識,在語言文字訓練中註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適當的價值引領,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必要的反思,從而增強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效性。特級教師孫雙金教學《我的戰友邱少雲》壹課,他是這樣來整合三維目標的。師:邱少雲是壹位偉大的戰士,作者為什麽把他比作“石頭”呢?烈火中的邱少雲與石頭有哪些相似之處呢?生(思索後回答):石頭在烈火中是不會動的,邱少雲在烈火中也壹動不動,所以作者把邱少雲比作“石頭”師:這是他們的—個相似之處。還有呢?生:石頭是不會發出聲音的,邱少雲在烈火中也壹聲不吭。生:老師,還有壹個原因。石頭是堅硬的,不怕火燒的,邱少雲也像石頭那樣堅強,不怕烈火燒身。師:哦,石頭是不動的,烈火中的邱少雲也是紋絲不動的,石頭是無聲的,烈火中的邱少雲也壹聲未吭;石頭是堅硬的,烈火中的邱少雲也意誌堅強,不怕火燒。正因為這三個相似點,所以作者才把烈火中的邱少雲比作“石頭”。這壹比喻句用得多麽恰當啊!師:為什麽作者不說“邱少雲像石頭壹樣趴在地上壹動也不動”,而說”邱少雲像千斤巨石壹般”.這裏的“千”和“巨”各突出了什麽呢?生:“巨”是高大的意思,這裏用上“巨”字突出了邱少雲趴在烈火中形象的高大,仿佛要擡起頭來才能看得清楚!生: 老師,我是這樣理解“千斤”的,“千斤”說明很重很重,這裏的邱少雲像泰山壹樣穩穩地趴在烈火中,即使別人去推他也推不動的。這裏突出了邱少雲為了嚴守潛伏紀律,寧願犧牲自己決不暴露部隊的決心。師:看,普通的壹個比喻句竟然包含著這麽豐富的內容,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是多麽有表現力呀。我們讀書就應該咬文嚼字,體會語句所表達的情感,讀出語言中的味道!孫老師在比喻句的教學上扣詞扣句。首先讓學生思考烈火中的邱少雲和石頭有哪些相似之處,讓學生從靜止不動、悄無聲響、意誌堅強三方面找到它們之間的相似點。然後教師繼續扣詞深究,圍繞“巨”和“千斤”再度深入理解其中的內涵,最後讓學生回到句子形式,使其體會到普通的壹個比喻句竟然蘊含著這麽豐富的內容,祖國的語言文字是多麽有表現力呀。這樣披文入情,讓學生聯系上下文進入語境,讀出了語言中的情感,品出了語言中的滋味,悟出了語言中的魅力。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在這壹教學片段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二、借助語言情境或具體實踐,引導學生自主感悟、積累和運用兒童進入小學學習母語課程,是在學前生活中已經獲得的母語口語語感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學生學習語言就能夠在具體的語言情境或語言實踐中自主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同時,置身於使用這種語言的社會環境中,學生擁有豐富的學習資源,有大量的實踐機會。所以,語言訓練應借助語言情境和語言實踐,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作為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從而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首先,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感知語言形象。如壹位老師教學《火燒雲》壹課,課前預習時告訴孩子:日出或日落的時候,天空出現的絢麗多彩的紅色雲霞,就是火燒雲。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語言形象。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思考:我們知道了什麽是“火燒雲”,蕭紅阿姨為什麽不用“紅霞”做題,老師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讓孩子們欣賞火燒雲的資料片段,再讓他們聯想自己所見過的夕陽景象展開討論。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懂得:“紅霞”壹詞給人的感覺仿佛是天空中只有“紅”這壹種顏色,單調而不真實;而火燒雲中的“燒”是壹個動詞,像大火壹樣燒起來,就寫出了火燒雲從形成到發展的種種變化……據此,老師告訴孩子們:朝霞、晚霞、紅霞是書面語言,而“火燒雲”是北方人民生活中的語言,用在這裏更活潑,更具生命力。課文描寫火燒雲色彩變化壹部分中用排比句式列出了壹長串描寫顏色的詞語。如果教學中僅僅滿足於讓學生知道這些顏色,不壹定能對他們的實際運用有大的幫助。因此教師主動向美術老師求教,制作了有關這些色彩的分解圖譜。在圖譜旁打亂順序寫上紅彤彤、金燦燦、半紫半黃、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等詞語.請孩子們找到與圖譜相應的詞語連線,讓他們體會老師設計這個練習的目的就是幫助他們豐富色彩知識,以便用這些相應詞語描述生活中的相關景象,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其次,結合課文內容指導學生通過去演、實驗等方式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小學課文中不乏內容生動的故事,那些機智善辯的聰明人、活潑可愛的小動物讓學生們難忘。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表演小品、演示實驗等活動,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全面提升語言素養。如教學《烏鴉喝水》壹課時,壹位老師設計了這樣的練習:A用自己帶來的瓶子、石子,做實驗,觀察水上升的過程;B用自已的話說說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C表演烏鴉喝到水的前後經過,註意加入內心的想法。練習重在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感受直觀刺激,從而產生快樂情緒,於無形中解決教學難點,並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第三,教師要善於通過讀寫結合引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如《倔強的小紅軍》記敘了陳賡同誌的—段回憶:在長征途中過草地時,壹個小紅軍由於饑餓、疲憊,犧牲在陳賡的馬背上。學習了這篇文章後,可以讓學生學習課文寫人的方法來進行寫作練習。 壹是利用環境描寫表現人物品質。文中第二自然段是描寫長征途中的環境非常艱苦、惡劣。突出了小紅軍在艱苦的環境中不願拖累陳賡,把危險和困難留給自己的高尚品質。老師可以指導學生描寫烏雲密布、雷聲陣陣,下著傾盆大雨的環境.或寫冬天白霧蒙蒙的早晨,或寫驕陽似火的夏季等,通過環境來表現人物的品質。 二是通過外貌描寫表現人物品質。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是小紅軍的外貌描寫,寫小紅軍面黃肌瘦、臉色發青,已經極度虛弱。卻在極力掩飾自己的痛苦、困難,不把自己的困難表露出來,體現了小紅軍面對困難和危險不願拖累別人的品質。據此可指導學生寫鄰居白發蒼蒼的老奶奶,自己生活艱苦樸素,卻時常為殘疾人捐款,讓學生通過外貌描寫來體現鄰居老奶奶樂於助人的高尚品質。 三是運用人物對話體現人物品質。文中陳賡和小紅軍的四次對話,體現陳賡對後代的關心,也體現小紅軍堅強、勇敢,面對困難和危險,不願拖累別人的品質。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寫學校組織為災區人民獻愛心,自己向家裏要錢時與家長的對話,表現自己的家長是充滿愛心的人。總之,課文的學習,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還應進行壹些表達方法的積累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和運用語言。三、寓學法於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之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語文能力的提高教學應當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服務,這就需要“授之以漁”。通過有效的訓練,使學生學會並達到自能讀書、自能作文、自能交際。當然,方法是可以直接“告訴”的,但語文學習重在感性把握,而感性的東西有時是難以言傳的,所以語文學習方法的訓練應融於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悟學習方法,並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這種學習習慣具有個體性和內在性,是壹種自動化的學習機制。宋代學者陸世儀說過:“悟處皆出於思,不思無由得悟。”也就是說,語文學習中的感悟必須借助於有效的思維,沒有合理的思維時間和恰當的思維方法,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肯定是膚淺的、無根的。寓學法於語言文字訓練之中,很重要的是寓思維方法於語文學習之中。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和具體化,是邏輯思維的基本方法,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這些方法去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如《挑山工》壹課,在引導學生比較挑山工和遊人的不同走路方式、速度和結果,從而理解課文的中心(不管做什麽事,都是朝著壹定的目標堅持到底)後,老師可啟發學生:還可以從哪些方面比較,可以得出什麽樣的認識,如果從登山的目的比較,就會得出另壹種認識。挑山工以挑貨上山為謀生手段,當然得壹個勁兒往前走,而遊人是以登山為休閑方式,當然是走走停停。目的不同,行為方式也就不同,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運用直覺思維、聯想、想象等,是語文課程重要的訓練內容,也要予以高度重視。對學生直覺思維得出的見解,還要引導學生運用邏輯思維,加深對事物的認識,把見解清楚地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