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我國歷史上有幾大盛世?各有多少年嗎?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盛世?各有多少年?盛世的標準?為什麽說我國現處於盛世的初級階段?據文字記載,中國古代曾出現過公認的『盛世』有四次:(西漢的文景之治,約93年;唐代的開元之治,129年左右;明代的永宣之治,時間最短只有32年;清代康乾盛世,有133年但存很大爭議).。盛世---有以下的條件:1、國家統壹;2、沒有外患或外患不嚴重,邊境比較穩定;3、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4、科技文化有大發展;5、政治清明。按照以上標準再對照現實情況,我們國家如今算不算處於盛世階段?準備在以後討論。 1、西漢時期 漢武帝時期的西漢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比較強盛的時期。在歷代王朝的歷史上,有漢唐盛世之說。這裏的漢,主要是指的漢武帝時期。人們又常常把漢武帝和秦始皇相提並論,因為我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是秦始皇創立,由漢武帝鞏固下來的。他在位54年,實行了許多新的措施,使西漢王朝出現了空前未有的繁榮景象。 漢武帝由於中央集權大大加強,國家的經濟實力空前雄厚,為了維護北方邊境地區的生產和人民的生活,漢武帝決定改變漢初以來對匈奴的和新政策,進行壹場反擊匈奴的戰爭,並於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對匈奴發動了3次大規模的戰役。這3次戰役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給匈奴貴族以致命的打擊,基本上解決了匈奴的威脅,保障了邊境地區人民的安居生產。但這些戰爭消耗了國家的財富,使廣大人民增加了徭役之苦,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他為了聯合西域,***抗匈奴,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溝通了同西域的聯系,開辟了絲綢之路,開創了中原和西域各地文化、物產交流的新紀元。不但促進了亞洲各地經濟和生產的發展,也促進了歐亞之間的聯系。 2、從貞觀到開元之治 開元(公元71374年)為唐玄宗統治前期的年號,這段時期唐王朝國勢強盛,在各方面達到了空前的盛世景況,史稱開元盛世。為了增強國力,加大財政收入,唐玄宗先從經濟方面人手改革。 首先,打擊豪門士族,爭奪土地勞力; 第二,改革食實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財政收人,減輕人民負擔; 第三,玄宗打擊佛教勢力,淘汰僧尼; 第四,發展農業。 在外交方面,玄宗實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了民族關系,使國家得到進壹步統壹。同時,開元年間和睦的民族關系對於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也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由於唐玄宗采取了壹系列積極的政治經濟措施,加上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唐王朝在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繁榮促進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在開元盛世期間,唐代人口增長到五千二百九十余萬人。唐代的商業亦十分發達,國內交通四通八達,城市更為繁華,對外貿易不斷增長,波斯、大食商人紛至沓來,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商賈雲集,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裝來來往往,十分熱鬧。中國封建社會達到了全盛的階段。 3、康乾盛世 從康熙中葉起,清朝出現了相對繁榮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間,清朝國力達於鼎盛。這段時期,其時間跨度130多年,是清朝統治的高峰,故中國部分歷史學者將康、雍、乾時期稱為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現在人口的增長上,在康熙六十壹年(1722年),全國人口突破壹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億。有人將此歸結為清朝統治者勤政的結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進的番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在全國推廣的結果。在此期間,清朝統治者對外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學東漸;對內大興文字獄。所以有人認為,正是康乾盛世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使中國落後於西方,是不值得稱頌的。 壹種觀點認為,康乾盛世是騙人的,是中國部分歷史學者無視歷史、自欺欺人的說法。在康熙年間,對俄作戰後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就割讓領土,如果是盛世卻割讓領土真是匪夷所思。無獨有偶,同樣處於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間,也簽訂了割讓領土的《恰克圖條約》。而且在康雍乾三個皇帝在位期間,他們做了什麽?制造了壹波又壹波的文字獄慘案,康乾數次下江南奢靡遊玩,自雍正起又耗盡民脂民膏修建圓明園。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發展,鴉片戰爭前夕,英國侵略者已是堅船利炮,而清朝軍隊卻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這個地步,真是無恥之尤。康熙年間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潛書》裏提到:清興五十年來,四海之內,日益困窮,農空、工空、市空、仕空。他親眼看到山西婦女多無褲可穿,而吳中之民多鬻子女於北方。而乾隆時期的英國使者馬嘎尼來華期間,記載北京街頭乞丐很多。許多百姓都是蓬頭拓面,衣杉襤褸,因此他形容滿清不過是壹個泥足巨人。 在中國歷史上,比較公認的盛世只有三次,即從文景之治到武帝極盛再到昭宣中興的西漢盛世、從貞觀之治到開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康雍乾盛世。這三大盛世,壹方面確立了中國傳統盛世概念的基本內涵,另壹方面也都沒能避免盛極而衰的結局,因而給人留下了無盡的話題與思索。 三大盛世的***同特征 中國歷史上三次盛世的具體情況有很大差異,但總體上看,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其***同特征。 壹是消除了內憂外患,軍力國勢強盛,國家統壹,疆域遼闊,周邊沒有相抗衡的力量。漢朝開國之初,異姓諸侯王心懷叵測,匈奴部族頻頻攻逼;唐朝建基之始,中原群雄割據,邊塞突厥犯境;清朝入關定鼎後,內有三藩、臺灣、準部之憂,外有俄羅斯之患。但經過數代人的不懈努力,都分別平定了內亂,擊潰或逼退了外敵,實現了國家的統壹,並在此過程中,開疆拓土,軍力國勢日益強盛。疆域之遼闊,為中國歷史上除元朝外所僅見,也為世界歷史上所罕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僅在亞洲,甚至世界範圍內都沒有對手能夠對其構成真正的威脅和挑戰,從而為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繁榮提供了保障。 二是社會總體上比較安定,經濟發展,國家富足,國力領先於世界。這三個朝代建立之初,都承大亂之後,人口喪亡,經濟雕敝。統治者能夠汲取前車之鑒,勵精圖治,興利除弊,註意與民休養生息,使社會總體上保持了較長久的穩定,經濟逐步有了恢復和發展,國力蒸蒸日上,百姓越來越殷實富足。西漢文景之際,據載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武帝時,大興水利,農業更趨發展;鹽鐵官營,財政愈益加強。唐代貞觀年間,經濟由恢復而發展,到玄宗開元全盛之時,詩稱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歷史上漢、唐並舉,無疑都證明漢、唐是當時亞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清代乾隆時,農業、手工業和商品經濟均興旺發達,財政收入之豐,達到了我國古代社會的最高水平,經濟規模和總量居當時世界之最。直至1800年(清嘉慶五年,乾隆於此前壹年去世),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的中心,生產能力和出口能力,為世界其他地區望塵莫及。國家的安定富足,又為軍力國勢的強盛提供了基礎。由此出現了文治武功、相得益彰的局面。 三是文化繁榮,對周邊地區有巨大的影響力。在國勢強盛、國家富足的基礎之上,三個朝代的文化俱臻繁榮。漢初以來朝廷大力倡導搜集和整理圖籍文獻,使先秦百家之學在秦代焚書浩劫之後又趨復興。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奠定了兩千年封建社會的思想基礎;設太學,置樂府,誕生了大氣磅礴、彪炳千古的《史記》。唐人吐納百川,镕鑄古今,在科學、文學、藝術上都有卓越的創造。貞觀之時,都城長安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四方來朝,國學之盛,近古未有。璀璨絢麗的唐詩,終在盛唐時臻於大成。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的編纂,經學、史學的興盛,使清代學術取得了超漢越宋,集歷代之大成的歷史地位。壹部《紅樓夢》,堪稱時代的史詩。這些文化成果,均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往往被奉為樣板,競相學習仿效。 四是興盛的局面持續時間較長。漢代的盛世從文帝繼位(公元前179年)到宣帝去世(公元前49年),持續130年;唐代的盛世從太宗登基(公元627年)到安史之亂爆發(公元755年),持續128年;清代康、雍、乾盛世從1662年延續到1795年,長達133年。綜上可知,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都在壹個世紀以上的時間裏,保持了國家的全面發展和繁榮,文治武功、相得益彰,並形成無與倫比的盛大局面。在中國歷史上,還有許多比較清明或繁榮的時期,特別在朝代更新之初,壹般都呈現出上升、發達的氣象,但都稱不上盛世。究其原因,根本有二:壹是持續的時間不長,不過數年、十數年或稍長而已;二是達不成全面繁榮昌盛的局面,僅只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終沒有三大盛世的恢宏氣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