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坡塢的“塢”字《詞源》上是這樣解釋的:“塢,小障也。村落之外築土為堡,藉以保障守衛也。”《新華字典》上解釋為:“塢,古城堡也。”《新華字典》上解釋為:“塢,古城堡也。”由此看來,古時候流坡塢地處戰略要地,很可能是壹個大軍營,故築塢為障。又因為古時候,流坡塢東門外壹華裏處有壹條河,河水順坡而下,至今這條古河道尚存,流坡塢就因此而得名。
流坡塢是陽信的重鎮之壹,向有東坡西塢之稱,地處惠民至滄洲和沾化至德州官道的交叉點,有四門四關,十字街比四周高出四五米,村落周圍築有八米多高的土圍子,圍子外是十米多寬的“城壕”,四門上都建有石橋。1996年,小城鎮建設時,因十字街太高向下削平了兩米多,在地下約1.7米處發現了很多碎磚爛瓦和壹些破碎的壇壇罐罐,這是古時人群居住的見證,但無法考證是哪個時期留下來的。直到清朝末年,大街兩旁還保留著原來的前出廈的建築風格,廈院的立柱排列整齊,好像兩列整裝待發的士兵。解放時這些建築還比較完整,刻有“紫氣東來”的大匾,還高高懸掛在東大門的門洞裏。可惜的是在那個敢想敢幹的“大躍進”年代裏,絕大部分建築已是蕩然無存,惟有西門上的石橋僥幸保存下來。
這座石橋名曰“長安橋”,橋兩旁的石欄桿上刻有兩首絕句,沒有題目沒有寫作年代,作者署名是“竹軒山人”。石欄受風化作用,字跡模糊且殘缺不全。
流坡塢是縣內歷史悠久、繁榮昌盛的重要集鎮,素有“先有流坡塢,後有陽信城”之說。三國時,系魏國的軍事重鎮。唐初,因其東臨聖壽寺,北靠古鬲津河,中部高突,坡度很大,凡糧船、乘船赴寺祈禱者,均在此停泊。主街呈十字形,四門皆有石橋。聖壽寺占地99頃,養有99窩蜂,可見其規模之大。至宋代,陽信縣治所曾計劃遷往該地,後因選不到“法場”而棄。該鎮地處惠民至滄州和沾化至德州官道的交叉點,曾有四門四關,至今仍有壹段古城墻未毀。十字街比四周高出4、5米,村落周圍築有8米多高的土圍子,圍子外是10米多寬的“城壕”,四門上都建有石橋。1996年小城鎮建設時,因十字街太高向下削平了2米多,在地下約1.7米處發現了很多碎磚爛瓦和壹些破碎的壇、罐,這是古人群居住的見證。鎮上的大多數古建築皆毀於“文革”,惟有西門上的石橋得以僥幸保存。
1958年建流坡塢公社,1964年改區,1970年復改公社,1984年設鄉,1995年改鎮。1997年,面積70.7平方千米,人口4萬,轄流坡塢東街、西街、南街、北街、南斜、大王莊、小馬、王嘉會、李紀、東李昂、西李昂、金解、前菅、後菅、前孫、後孫、盆張、西董廟、三姓莊、陳才、四戶王、東商、西商、周家、張舉仁、張窩頭、李圖、水牛李、逯王、楊大夫、褚家、大馬、幽家、張聶、張鐵匠、沙窩、蔡家、北韓、劉盧閣、葦子劉、北董、大光、東茍、中茍、西茍、張古莊、段家、紅門堂、王迪吉、河底劉、黃家、閻家、邢家、朱家、楊玉頭、李鐵匠、竇家、風臺呂、王鳳豪、張泮、曹集、大陳、二陳、崔李、徐趙、張馬、韓家、馬家胡同、劉港、宋集70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