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時期,西方壹名叫馬可波羅的傳教士,帶著對文明古國的仰慕年,帶著向中國人民學習的心情來到了中國,當他見到創造輝煌文明的中國人民時,他以西方的傳統方式擁抱,接吻來向中國人民表達他對中國人民的崇敬時當時時興磕頭,作揖的中國老百姓慌了手腳,不只誰個集中生智兩手掌互相(當然不是拳腳相加了,否者有是壹則侵犯人權的外交事件)對老馬的放肆表示憤慨。老馬也真是識途,聰明極了(也許沒有基本功紮實更好)他入鄉隨俗也跟著鼓掌起來了,戲劇性的是雙方誤解成了和解,化誤解為友誼。有這良好的開端,老馬譜寫了他在中國的十五年輝煌歷程,為中國和西方的交流作出了貢獻。後來老馬將鼓掌當作中國的特產帶回西方去見他父老鄉親。這樣鼓掌這壹方式在中西放都傳開了,至今成為壹固定禮節。
說實在的,這壹通胡思亂猜也不能說是從中國傳西方吧。如果當時有申請專利壹法,老馬居功第壹。他不誤解,有今天的鼓掌才怪呢?推之西方傳入中國那能是更荒謬了,最後只好稱之為中國人民和西方人民為了友誼和理解***同的結晶了。知道這壹層的意思就足夠了。至於鼓掌哪年哪月哪日於何時誕生,我看並無多少要知道的必要難道還有人想為它的誕辰周年,花費巨資舉行壹次盛會嗎?完全沒必要,記住了鼓掌的意義就是最好的紀念方式。考證結果:鼓掌是東西方友誼。理解的產物,鼓掌是壹種有聲,無詞的表白!
有了上面的考證,再來考查壹下鼓掌的發展形狀。現今的鼓掌繼承了友誼,理解這壹傳統意義。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場合是歡迎場合。既鼓掌歡迎義。有意思的是:有些媚洋者曾主張用西方的擁抱接吻來取代鼓掌。他們說那樣使歡迎場合顯得更動人,更熱烈.姑且不論這些媚洋者是持著中國人對擁抱,接吻的理解方式,還是用洋化了的眼光去審視別人的這壹傳統。我們就來設表達歡迎這種感情效率。擁抱接吻沒有鼓掌來得快。鼓掌可以在客人還在很遠處就能進行,而擁抱,接吻則不行。非得主人和客人來的壹塊兒才能進行,這多費時間!怎麽能表達得出中國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心情呢?有人提出在吸收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主人和客人相見時加速對跑以便節約時間。學了動量定理和動量永恒定律後,恐怕誰也難贊成它的可行性。中國人民才是真正的好客,沒有雕琢,沒有嬌揉的方式最能表達感情。
人們常將鼓掌只與歡迎相聯系,實際上鼓掌的意思多呢。這裏列出常見的幾種意思。當某壹演員第壹次登場演出時。常心情異常緊張,這時場下觀眾壹片雷鳴般的掌聲,頓時,演員信心百倍,表演超水平發揮。這樣,演員和觀眾都同時最大限度地體會的了藝術的魅力。這裏的鼓掌除了有歡迎的壹面外,恐怕更多的是鼓勵。當演員演出成功退場時,觀眾又是壹片雷鳴般掌聲,這掌聲裏面有對演出成功的祝賀,有對演員努力工作的感謝,有對演員退場的歡送。更有對演員以後的表演藝術更上壹層樓的希翼。觀眾與演員通過演員的臺上表演,得到藝術上的溝通,同時,通過臺下的掌聲得到了感情上的溝通。我不知道如何定義生產者和消費者,如果牽強附會地把演員當成生產者,觀眾看成消費者,那就很難定義誰是上帝誰是顧客。因為都是上帝,都是顧客。
人際關際更如此!人與人之間互有需要,沒有絕對的貢獻者,沒有絕對的索取者。如果壹個人能保持他(她)向別人的貢獻與得到的索取相平衡,那麽,世界的壹切將會盡善盡美,人與人之間沒有欺騙沒有沖突,沒有撕殺,當然更不用擔心人類自己毀滅自己也沒有人們崇拜上帝,向往天堂,反而是上帝崇拜廣大的蕓蕓眾生,向往人間。這是烏托邦式的夢想,是人類進程的壹理想狀態。在現實的生活中常看到人們利用金錢,權利和暴力來解決貢獻與索取這壹不平衡問題。實際上,“解決”壹詞是誤用,也許“遮掩” 更好。天平不平衡到了極點,左右盤都會翻覆,人類內部不平衡到了極點就會導致人類自身的滅亡。幸好,鼓掌還有鐘情者,還有更多的人樂於去貢獻樂於去彌補這些不平衡。
從鼓掌的對象看,可分為為他人鼓掌和為自己鼓掌。前面讀到的基本是為他人鼓掌壹類,不知誰沒有過“請註意,在為別人喝彩的同時要學會為自己喝彩”這裏,稍做改動,改為“在為別人鼓掌的同時要學會為自己鼓掌”。擅長於交際的演員在觀眾向他(她)鼓掌的同時,他(她)也隨之鼓掌。這掌聲是對自己的鼓勵。也是對觀眾的答謝。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周恩來,常在人民向他鼓掌以示歡迎和慶賀時,他也向他的人民報以熱烈的掌聲,為人民對他的成績的肯定而鼓掌。偉大的政治家就是這樣,用掌聲來鞭策自己,化群眾的敬仰,群眾的熱情為動力,繼續為人民謀福利。
以上關於鼓掌,讀得太多了。鼓掌的場面是壯觀的,是熱烈的和誠摯的。人們不用華美的詞句去漚歌它,它自然會光芒四射。親愛的朋友們請多多為他人鼓掌,同時也為自己鼓掌吧!有人說:沒有陽光的日子是可怕的。我認為,沒有掌聲是日子同樣是可怕的。朋友們,大家壹起來鼓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