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的意思:借宿:我暫時寄宿在壹個朋友家裏。學生在學校宿舍裏住宿(區別於走讀):寄宿學校。
寄(拼音:jì)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古字形從宀,奇聲。其本義是客居,即在外地居住。後引申為托付、寄托,特指依附。又引申指委托,再引申為托人送交,現代漢語也特指郵遞。
例句
借宿;借住。
《戰國策·趙策壹》:今日臣之來也暮,後郭門,藉席無所得,寄宿人田中,傍有大叢。
唐高適《寄宿田家》詩:今夜早應還寄宿,明朝拂曙與君辭。
明唐順之《賑濟移文》:外來趁食之人,各於神廟寺觀寄宿,如寺觀難容,每人家安插二人、三人。
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四:舉人乞食寄宿,得達吳地。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六回:天氣不早了,恐怕多耽擱了,來不及出城,所以我先來知照壹聲,倘來不及出城,便到這裏寄宿。
胡適《談新詩》:杜甫的《石壕吏》,寫壹天晚上壹個遠行客人在壹個人家寄宿,偷聽得壹個捉差的公人同壹個老太婆的談話。
學生在學校宿舍裏住宿休息。如:寄宿生;寄宿在學校內。參見“寄宿生”。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部 寄。
《唐韻》《集韻》《韻會》居義切。《正韻》吉器切,並音記。《說文》:托也。《增韻》:寓也。《周語》:國無寄寓。註:不為廬舍以寄羈旅之客也。
又《齊語》:管子曰:作內政而寄軍令焉。
又《廣韻》:附也。《增韻》:傳也。《禮·王制》:東方曰寄。註:東方通言之官,謂傳寄東方之言也。
又郊遂寄棘,屛退不率敎者於遠方曰寄。
又《史記·酷吏傳》:請寄無所聽。註:請寄,猶囑托也。
又寄生,草名。
又寄居,小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