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溪壹詞,最早可能出自先秦時期,《莊子·外物》中有壹句“"室無空虛,則 婦姑勃豀 ”。字典上的勃溪的意思解釋是:音(bó xī) 吵架,爭鬥。原來以為是壹個古雅的漢語詞組,沒想到在康有為的《大同書》緒言《人有不忍之心》中有壹段話:“雖然,鄉人之酬酢,裏婦之應接,兒童之撫弄,宗姓之親昵,耳聞皆勃溪之聲,目睹皆困苦之形。”就用到了這個詞語,用來描繪鄉裏的爭執之聲的。而近代文豪魯迅在《華蓋集碰壁之後》中,就有壹句“現在我可以大膽地用' 婦姑勃溪 '這句古典了。”表明古典用於白話文中也比較普及。
不料仔細回味讀音,翻譯成潮音,不禁嚇了壹跳的。這不是潮語中經常用於家庭吵架的形容詞“駁氣”嗎?這可是老人們常用的口頭語,沒想到還這麽典雅的。
再如齟齬壹詞,拼音是jǔ yǔ,意思是牙齒上下對不上,比喻意見不合。翻譯成潮音,不是很常用嗎?幾個人私下竊竊私語,潮語把這個場景稱為“老鼠嫁女”,不就是“齟齬”不停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