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字有8畫。
寶,漢語常用字,讀作bǎo,最早見於甲骨文,本義是指珍貴的東西,即《說文解字》:“寶,珍也。”引申為玉器的總稱、玉質的信物、帝後太子的印信,也引申為珍貴的等義。
寶,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從宀(房),從貝(貨幣),從王(玉),會意字,房中有珍寶之意。在商代,有省去“貝”作“?”形的,《說文》古文沿用了這種寫法。在周代金文中,加上了缶(器皿,亦為古人所重),缶也兼表聲,成了會意兼形聲字。
篆文承接金文並整齊劃。發展到漢代,隸書中有把“寶”改為從宀、從珍或珎(“珍”的異體字)、從貝的,作“寳”形。隸變後楷書寫作“寶”,異體作“寳”。如今皆簡化作“寶”,從宀從玉會意,表示室中有玉。
康熙字典:古文:寚、?、珤。《唐韻》、《正韻》:博浩切,《集韻》、《韻會》:補抱切,並音保。《說文》:珍也。從宀玉貝,缶聲。徐曰:人所保也。《廣韻》:珍寶。又瑞也,符也。《易·系辭》:聖人之大寶曰位。
《禮·禮運》: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詩·大雅》:稼穡惟寶。又《書·旅獒》:所寶惟賢,則邇人安。又《增韻》:符璽也,重也,貴也。
《周禮·春官·天府》:凡國之玉鎮,大寶器藏焉。《書·旅獒》:分寶玉於伯叔之國。禮聘凡四器者,唯其所寶,以聘可也。註:謂圭璋璧琮。古者天子諸侯以圭璧為符信,至秦始有皇帝信璽,唐改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