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被認為是“為學入手”或“大學始教”,什麽是格物,怎樣格物就顯得特別重要,而壹般認為《大學》本身卻對“格物”、“致知”未作解釋,於是朱熹認為這是原文有闕佚,於是補撰<格物致知傳>壹章。此後,在理學內部的不同派別之間,以及理學家和反理學的思想家之間,圍繞“格物致知”問題展開了爭論。
到底什麽是“格物”?怎樣“格物”才能“致知”呢?
首先從《大學》原文“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中可知,格物是個動賓結構的詞組,其中“格”是動詞,“物”是賓語,是個名詞。
具體什麽是“格”和“物”呢?現在字典提供的解釋有很多。本人認為僅作參考,因為現在字典裏加入太多今人的解釋,不足以洞悉古聖先賢的智慧。“格物”壹詞,在《大學》中是如此的至關重要,儒家的聖人壹定是經過精挑細選的,而且能鮮明地傳達聖人本義的。要真正明了格物的本義,我們必須緊密聯系《大學》原文,並穿越到儒家四聖所在年代的語言環境。
首先來看“物”是什麽意思?在儒家四聖那個年代,《周易》壹定是深入人心。《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經典的話,聖賢們必定熟爛於心,當然對其中“厚德載物”的“物”的意思明明了了。只有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載的物是什麽呢?壹目了然,“物”指的就是所享受的、所擁有的壹切,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具體就是心、身、家、國、天下以及財、色、名、利等。《大學》中“物”的意思應不會和《周易》中有沖突。再者,就《大學》原文分析,“物”指的就是“天下、國、家、身、心、意”,“事”指的就是“平、治、齊、修、正、誠”,明了這些“物”有本末和“事”有終始了,“知所先後”了,就是“致知”。
“格”是什麽意思呢?就“格”字造字本義來說,是形聲字,從木,從各,各亦聲。“木”指樹木。“各”意為“十字交叉之形”。“木”與“各”聯合起來表示“樹幹與樹枝形成十字交叉之形”。東漢·許慎《說文》中解為“格,木長貌”。像網壹樣的格有什麽功用呢?最基本的就是作篩子用,篩子的基本功用就是過濾和篩除。所以“格”引申為格慮、思考和格除、避免,是非常接近於本義的。古文中也會見到格非、格心等詞語,都是格字本義的使用。
“格物”是什麽意思呢?就字面直解為“”“格除物欲”和“格慮心身家國天下之道理”。要從內心裏格除掉財色名利等不善的欲望心,要“止於至善”,讓心安定下來,然後才有智慧。有了智慧再格慮心身家國天下之道理,必能“致知”。正所謂“心安理得”。可見,“格物”就是所謂的“六證”: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格物”壹詞的妙處,既有思索的意思,又暗示了思索的原理。今人心性浮躁,不知所止,只知思索,不會格物,所以與聖人之道漸行漸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