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7歲練習書法,勤奮好學。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了就練著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多少少的筆頭,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裏洗筆,天長日久竟將壹池水都洗成了墨色,這就是人們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說中的墨池。
王羲之練字專心致誌,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吃飯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結構,不斷地用手在身上劃字默寫,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負有心人,有壹次,他為人寫壹塊匾在木板上寫了幾個字樣,送去叫人雕刻。刻工發現字的墨漬竟滲入木板裏面約有三分深。於是人們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語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後來用它來比喻對事物見解、議論的深刻。
附上他的兒子王獻之練字的故事:
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有七個兒子,其中最小的兒子愛練字,那個人就是王獻之。壹天,王獻之想寫壹個太字,可剛好用完了水缸裏的水,王獻之立刻跑到父親王羲之的書房,讓父親點上太字的那壹點。王獻之把太字遞給母親看,母親誇他寫得非常好,只有壹點似羲之。王獻之這才知道自己寫的字和父親比起來,相差還很遠哪。從那時候開始,王獻之練字就更認真了。
王獻之是著名的書法家,這人人都知道,可他是怎樣努力鉆研書法這門藝術的呢?王獻之練字時不僅琢磨字的每壹個支架的結構,而且非常的專心致誌。大家試想壹下,如果王獻之不是專心致誌地研究字的支架結構,而是壹會兒寫兩個大字,壹會兒又翻壹翻書法字貼,壹會兒站起來走壹走。這樣王獻之會成為壹代書法家嗎?正因為王獻之有了這種專心致誌的毅力,他才能成功!看壹看其它著名的科學家,哪個不是像王獻之那樣?所以呀,要獲得成功,就得有像王獻之這樣有恒心。
第二,王獻之所以那麽愛書法,這跟他的興趣分不開的,就比如說我吧,非常喜歡畫畫,這也是我的興趣和我的愛好!我們每人都有自己愛做的事情,就要全身心投入的去做,這樣能在從中找到極大的快樂。不要像有壹些人,就想著玩,壹到寫字的時候,人的頭都要炸了。王獻之也是壹個普通人,為什麽他就這麽愛好寫字呢?人們都說王獻之跟王羲之簡直就是壹模壹樣的人。王羲之在壹次練書法時,錯把妻子送來的饅頭蘸在了墨汁上,還不停的誇贊它好吃……有壹次,王獻之取過仆人手中的壹把蘆葦掃帚,蘸著泥水在墻壁上寫了起來,自己也不知道手上拿的是什麽東西,只是覺得非常的好寫,比起毛筆來是松軟多了……後來,王獻之繼承了王羲之的書法藝術,成為與王羲之齊名的大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