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漢字那麽美:綠衣黃裳 (42)

漢字那麽美:綠衣黃裳 (42)

衣食住行,是人們最關心的日常。

說"衣",離不開絲、麻和棉。絲來自蠶,棉麻來自植物,經過紡織,都能成為人類蔽體的物料。紡織,是人類發明衣服以來開始誕生的技術。中國自古就是紡織大國,也是絲綢之路之源。

約公元前22世紀前,原始的手工紡織就已經開始了。到了戰國時期,國人的紡織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直到現在,雲南、貴州、湖南、海南等地區,因少受到現代紡織工業的沖擊,依然有少數民族保留著傳統的紡織、染色的技藝,如大理白族的的蠟染和貴州的侗錦和海南的黎錦。婦女心靈手巧,有時壹坐幾個月,用心織出壹幅幅藝術品。記得壹次在雲南的山寨裏,看到壹個南美拉祜族的老媽媽正織著上衣,紅底帶著彩織花紋,細細點點的裝飾,色彩斑斕,好看得讓人入了迷。那種古樸又奪目的美,豈是LV、Gucci之流能比的?

”衣“,甲骨文字形像拎起領口,將兩臂插入衣袖,穿起上裝。人們將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衣有衣領、衣兜、衣袖、衣扣,做衣服需要衣料,可為絲或棉麻,衣服可以掛上衣鉤或衣架,衣服收在衣櫃、衣櫥或衣箱裏。

衣字旁作部首為“?衤”,跟衣物有關,如“揮壹揮衣袖,不帶走壹片雲彩”的“袖”,被、袍、裝、補、襯衫、襤褸等。

“初”,指人在衣中。原始人開始制衣穿衣,以遮羞保暖,開啟了人類文明。古人稱天地初開、人類誕生之際為“元”;稱原始時代人們用獸皮遮羞保暖為“初”;稱代表家族繁衍淵源的太母為“始”。

與衣飾相關的字不少。“幺”,是單根卷曲的蠶絲,指細小。“麽”,是極細的麻線,指細微。“絲”,則是蠶寶寶所吐的細線。“麽”,本義是極細的麻線。“麽”用在動詞或代詞後,表示疑問,比如“要麽?”, “去麽?”, “什麽?”,“吃茶麽?”等。

跟衣飾相關的字還有“絲”,可指線形、纖細的事物,如鋼絲、蘿蔔絲、雨絲等。作部首為絞絲旁“ 糸”,有結繩記事的“紀”,還有細、縷、緒、綱、緣、級、練、綢、繃、經緯、紡織、縫紉、糾纏等,都與絲綢、絲線有關。

“乙”,是捆綁的繩子,又指天幹第二位,與地支配合紀時。“互”指兩人相對旋轉,搓麻成索,引申為相互地、彼此地,如互換、互補、互相、互利、互助、互讓、互通有無、互不相容等。“予”,原指帶線地梭子在織機上穿行,給出絲線。“樂”,在甲骨文中,就是絲弦加上木,表示木枕上系著絲弦的琴具。和著演奏歌唱為“樂”(yuè),而歌唱總是令人快樂(lè)。

甚至古代的紙,跟絲也有關系。絞絲旁“ 糸”為絲,“氏”為底部,合起來就是漂洗絲線時落在池底的雜絲,粗絹,古人用以作文作畫。直到現在,還有懷古的人在粗絹上題詞作畫。後來人們發明了紙張以替代粗絹,"紙“這個字卻保留了下來。相關的詞有紙幣、紙錢、紙張、紙牌、信紙、白紙等,此外還有紙老虎、紙上談兵。

有趣的是,衣對人類如此重要,原始人卻是不需要衣裝的。待文明萌芽,人們有了羞恥之心,才開始用樹葉、獸皮等蔽體或禦寒,再後來,衣服才慢慢成了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乃至成為用以彰顯身份的物品。有句俗語叫做,“人靠衣裝馬靠鞍”,“衣冠不整”或“衣冠楚楚”會給人以完全不壹樣的印象。

現代文明發展到壹定程度,人類對衣物的追求也到了極致。衣服更多地成了身份的象征。在階級分化越嚴重的地方,就會越講究衣裝,如曾經的中國、法國、意大利和英國。直到現在,這種對衣裳的講究仍未消失,許多人依然會以穿著奢侈名牌為榮。然而,回到“衣”的最初,它不過是遮羞保暖之物而已。

除了靠衣裝獲得對人印象,人們還會借衣裳來表達情思。讀著《詩 ? 邶風 ? 綠衣》中的“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曷維其亡”時,仿佛看見壹個男人裏裏外外將綠衣黃裳細看,暗自憂傷的畫面。

參考:

1. 《 象形字典 》

2.? 常亞平,《中國紡織產業分析和發展戰略》,2005年0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