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表示對死者的尊敬。
《現代漢語詞典》(修訂版)“奠”的釋義是:“用祭品向死者致祭。”
《辭海》“奠”字的釋義是:“祭;向鬼神獻上祭品。”
《漢語大詞典》釋“奠”雲:“謂置祭品祭祀鬼神或亡靈。”
《漢語大字典》釋“奠”雲:“將祭品置於神前祭神。特指初死時的祭祀。”
古人把從始死到棺柩落葬之前的祭祀統稱為"奠"。治喪期間,凡是有新的儀節,或者遇有特殊的日子,都要舉行奠祭,所以有始死奠、小殮奠、大殮奠、朝夕哭奠、朔月奠、薦新奠、遷柩朝廟奠、祖奠、大遣奠等等的名目,下面擇要介紹。
小斂奠是小斂時在室內進行的奠祭,祭品是醴酒、脯醢和牲肉。牲肉放在俎上,俎的兩端是牲的左右兩髀,內側是左右兩肩,再向內是兩脅,帶有脊骨的肺放在最中間,牲肉都倒扣著放,骨的根部都朝前。
大斂奠是大斂時進行的奠祭。祭席設在室內西南角,席面朝東。俎上的食物,魚頭朝左,鰭朝前,壹***三列,每列三條魚;臘肉的骨根朝前。在席前設豆,最右邊是盛菹的豆,左邊是盛肉醬的豆,菹豆南邊是盛栗脯的籩,栗東邊是盛幹肉的豆。豚俎在豆的東邊,再往東是魚俎。臘肉單獨放在兩俎的北邊,醴、酒放在栗籩之南。
朔奠或稱朔月奠,是大斂後如果適逢朔(初壹)而舉行的祭祀。祭品是壹只小豬、魚和風幹的兔肉,都放在俎上,此外還有醴、酒、菹、醢、黍、稷等。陳設的位置是:盛肉醬的豆在北、盛菹的豆在南,豚俎在兩豆之東,魚俎又在其東,臘肉單獨放在俎豆之北。盛黍稷的敦放在大斂時放籩的位置。醴、酒的位置與大斂時壹樣。牲肉上用巾遮蓋。
現代社會的火化相當於古代的落葬,追悼會壹般在火化之前進行。生者將花圈放在死者遺體的周圍,上面寫著"奠"字,正是古代奠祭的孓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