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墻的繁體字

墻的繁體字

墻的繁體字:墻

百科釋義

墻(拼音:qiáng)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由嗇,爿構成,意思是築墻把谷物保存起來。“爿”也表音。本義指用土石或木板築成的屏障。

2019年11月20日,“漢語盤點2019”活動啟動,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通過監測語料庫,推薦國際字“火、墻、商”。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韻》才良切。《廣韻》在良切。

又《集韻》《韻會》《正韻》慈良切。並音嬙。

又《說文》:本作墻。垣蔽也。從?爿聲。

又《爾雅·釋宮》:墻謂之墉。《書·五子之歌》:峻宇雕墻。《詩·鄘風》:墻有茨。傳:墻,所以防非常。

又《禮·檀弓》:周人墻置翣。註:柳衣也。《儀禮·既夕》:巾奠乃墻。註:墻,設柩也。

又《論語》:蕭墻之內。註:鄭曰:蕭肅也。墻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墻。

又《前漢·司馬遷傳》:幽於圜墻之中。師古註:圜墻,獄也。

又復姓。《左傳·襄二十六年》:寺人惠墻伊戾。註:惠墻,氏。伊戾名。《釋文》:墻或作嗇,音檣。

又《廣韻》:同廧。《谷梁傳·成三年》:晉卻克,衛孫良夫伐墻咎如。

又《左傳》:作廧。

又通作嬙。《前漢·匈奴傳》: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墻,字昭君,賜單於。

又《說文》:籀文作?。《廣韻》:俗作墻。

文字源流

墻的金文字形與甲骨文基本相同。籀文或將“嗇”上改二“禾”為“來”,來為麥,與禾義類相通。

戰國秦簡文字“嗇”之下部“?”變形為圖C。篆文字形與戰國文字相近,只是將變形的“圖C”又省變作“回”,而為楷書之所本。

根據《說文解字》另收有二籀文,壹從二禾,壹從二來。從二禾者,與甲、金文構形同意;從二來者,則與秦系文字構形同意。後為了表明質地,又將表意的“爿”旁改為“土”,因為最早的墻都是壘土而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