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NO.13《思考快與慢》

NO.13《思考快與慢》

《思考快與慢》

1.作者

丹尼爾?卡尼曼 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心理學家,作為壹個心理學家,在2002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因為他在行為經濟學方面的研究,他能得獎說明他的理論在行為經濟學被很好的驗證和應用。

2.內容

這本書他介紹了大腦的2個操作系統,通過作者的介紹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大腦是如何做決策的以及決策經常出錯的原因。

3.主題輸出

主題壹:快思考和慢思考

主題二:損失厭惡

主題三:怎麽做到慢思考?

主題壹:快思考和慢思考

1. 兩種思考模式

快思考:對眼前的壹切細微現象能迅速做出反應,依靠的是直覺 和經驗,比如以上看壹眼就知道什麽病,別人剛說第壹個字就知道他在生氣。

快思考的底層邏輯:直覺只不過是人的認知而已。比如,妳看壹眼病人就能準確斷定是什麽病。病人的面向會給出壹些提示,根據這個提示去記憶力檢索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就蘊含著事情的走向和最終的結論。

慢思考:需調動註意力去分析問題,比較慢,計算 24*17,

案例:計算 24*17的 運作過程。

系統1 會對接收的任何事物迅速形成反應,正因為快捷,所以容易得出模糊的甚至錯誤的結論,系統1的運行遇到阻礙時,系統2 會被激活,這就好比碰到24*17這樣的難題,系統1無法給出答案,系統2 會被激活解決問題,系統2運行的速度取決於大腦中原有知識儲備。

2,區別:快思考是無意識思考模式,快速且簡單;慢思考是有意識思考,復雜又費腦。

主題2:損失厭惡

人們在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損失更加讓他們難受。同樣是100元,丟100元和賺了100元產生的情感程度是不對等的,丟100元的痛苦需撿200元彌補。

客觀上相同的結論,用不同的方式描述,會導致人們做出不同的判斷,舉個例子,有這樣的兩句話,第壹句說,手術後存活的概率是90%,第二句是手術後死亡的概率是10%,雖然描述的是同壹個事實,但第壹句更讓人心安。這是系統1的漏洞,不善於分辨和分析,容易在只有少量信息的時候,迅速下結論,還不管信息源是否可靠。讓人相信謬論的壹個可靠方法就是不斷的重復,因為人們很容易把熟悉的東西誤以為是真相,權威機構和營銷商人深諳此道。

案例:

比如保衛國土的戰爭中,多數都是保衛者勝利,因為侵略成功就會造成損失,這種厭惡損失更能激發鬥誌。

框架效應

1. 利用框架效應影響購車者

A的車每升油能跑12公裏,B的車每升油能跑30公裏,現在為了省油,A車換成了每升油跑14公裏的車,B的車換成了每升油跑40公裏的車。如果都跑相同的裏程數,誰更省油?大部分人的直覺都是B車更省油,依據是B車壹升油可以多跑10公裏 而不是2公裏,省的是10/30公裏而不是1/6,但是當妳調用系統2來計算壹下就知道,同樣跑1000公裏,A的車更省油,每升油的公裏數是壹個錯誤的框架,會直接誤導妳,這樣的框架會直接影響決策者(購車者),這是經銷商慣用的 伎倆,如果換成每公裏耗油量那麽會減少這樣的誤導。這些認知錯覺會影響我們做決策。

2.框架效應

1.大腦是非理性的

描述1:做手術有90%存活率

描述2:做手術有10%死亡率

關於要不要做手術,現在有兩種描述方式去做調查,描述1的投票高肯定比描述2高,雖然本質是壹樣,但描述1更讓人接受。這是大腦不理性的證據。這個結論怎麽產生的,大腦接收信息,系統1快速做出了響應,描述1讓人心安,描述2讓人恐懼,本能的立馬選擇描述1。所以在不調用系統2做選擇的時候,很容易在2種不同描述下做不同選擇。系統2雖然能幫助我們做出理性選擇,但系統2的最大特點就是懶惰,因為運行系統2燒腦又費力,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在被動地按系統1做決策。

2.快思考存在的價值

讓大腦得解放,讓壹切都變得輕松,它適合處理常見的 有規律的小事,復雜的大事不適用

隨筆

別人的書評,理論應用與實踐的典範

為什麽張召忠預測海灣戰爭完全失敗?

那麽多年過去了,我還清楚地記得,在美軍進入巴格達以後,張教授依舊自信滿滿地預測著巷戰、口袋陣和人民戰爭。那會兒就連普通老百姓都知道薩達姆大勢已去,張教授是吃錯了什麽藥呢?再次地,我們得先假設教授不是領了上峰的命令特別裝扮成小醜,而是在認真嚴肅地預測。在此假設成立的前提下,我們知道大致有以下兩個原因使得他壹錯再錯。壹、光環效應,即自身的專家頭銜讓他盲目自信,專家身份本來與問題的解答並無直接關聯,卻容易讓人錯誤地高估帶有光環的解答的準確性,他也因此更願意去預測壹些小概率事件;二、厭惡損失,在美伊戰爭中張的損失就是預測失敗,為了避免損失兌現,他就像輸急了的賭徒,在小概率事件上不斷下註,希望壹把贏回全部,結果當然是輸得精光了。當然,張教授並不承認失敗,他把預測錯誤的原因推給自己獲得的信息不完全。這種絕不認錯的勁頭,也是光環效應作怪,

為什麽H7N9令人在意?

今年清明我們在蘇州玩,家裏人壹天壹個電話來,說的都是H7N9又有新病例了,勸我們立刻回家。從統計結果來說,在蘇州碰到H7N9的可能性遠低於遭遇車禍的概率。但為何是H7N9而非車禍讓人這麽在意呢?原因壹:情緒啟發,H7N9反復出現在各類新聞渠道中,引發恐懼的體驗,因而讓人高估其危險程度;原因二:確定性效應,車禍的概率大壹些,但很難完全避免;H7N9雖然概率更小,但返回老家似乎就可把發生概率降低至零了,讓H7N9確定不出現這種想法會給人帶來很大的滿足,也因此讓人賦予這種位於確定性邊緣的極小幅度概率變化以非常大的權重。

卡尼曼等人發現,損失造成的情緒體驗,遠強於收益帶來的體驗感強烈。損失100塊,和少賺100塊,在經濟學上有時沒有差別,對大腦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驗,前者是痛苦,後者是遺憾。

為什麽只看經典?

經典是源頭,常溫常新,書不在多,在於內化,內化需消耗腦力需聯系生活,消化書中精髓,變成自己的認知,然後解釋壹切。

經典是科學,有理有據,經得起推敲,非經典是偽科學,湊字數,不能相提並論。

快思考存在的意義

這是壹本講知識和方法的工具書,作者 的結論有大量的事實依據,

我們往往跟著印象和感覺走,憑借慣性做事,

刻板印象和光環效應

刻板印象是指用壹些典型或者局部來代表整體,好比看到某個人身上有很多紋身,就覺得他肯定學習不怎麽樣。光環效應是說,因為對某個人的第壹印象很好,就推測出對方什麽都好的結論。如果妳喜歡壹個人會順帶喜歡她的壹切,即使妳未曾了解。

成功的人對待生活比普通人更樂觀的態度,過往成功的經歷印證了他們的判斷力和掌控力,同事身邊人的崇拜也強化了自信。但是過度自信會影響到決策,這種人面臨風險遠高於對自己實際能力的認知,因為他對自己的無知是壹無所知。(P251)

P275

妳的快樂取決於妳的參考值,妳的參考值大就容易不快樂,墻上有個灰色點,程度取決於他的底色,這就是他的參考值。以前1元錢可以買2袋鹽,今天只能壹袋,參考值是1元的價值。同樣加薪金額,對薪水滿意度不壹樣 是因為參考值不同。

想要從大量證據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來源,妳應該想法使這些信息獨立。

舉例,如果壹個案件有多個目擊證人,警察會逐壹單獨錄口供,壹來避免不懷好意的人相互串通,二來是避免沒有主見的人受其他人影響,領導組織開會,在討論壹個話題前,讓與會者都在紙上寫下自己的答案,可以得到不同知識背景和見解對此事的看法,反之如果是直接進行開放性討論,那最先發言且強勢的人的言論會影響他人 成為主流。

未來是不可預測的

由衷的承認不確定性才是明智之舉,如果有人聲稱自信滿滿,只能說他在腦海裏構建了壹連貫的情節,當然這個情節未必是真實的。他忽視壹個壹般性常識,無法最未來做準確預測。

主觀自信,對自己的判斷 預測很有信心,這個信心的底氣是因為餓他們搜集 了很多的信息,查詢了很多的數據,評估了管理層和競爭對手。不幸的是 這些信息是不能確保實際和預測是壹致的,因為壹些關於公司的關鍵信息 他們拿不到,但是他們對自己的無知壹無所知,二來是烏合之眾,當身邊的人都相信壹個觀點,不論這個觀點多荒唐,人們都能保持不可動搖的信念。

預測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未來奔愛就是不可預測的,實際的結果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短期內的走向是可以預測的,當前的行為和成就可以較為準確的預測未來。那些靠著預測未來做生意的人,比如華爾街炒股人,有著盲目的主觀自信,而且越是知識豐富的人越是容易放大自己的技能作用,基於單薄的信息作出判斷,然後在腦海構建壹個連貫富有邏輯的解釋,反而更不可靠。

簡單的公式可與預測重大的結果,婚姻的穩定性預測公式 做愛的頻率-爭吵的頻率,簡單公式做預測要用在醫學上,以前嬰兒出生後是否處於危險狀態,各個醫生全依靠經驗,有的人看皮膚顏色,有的看哭啼頻率,有的看呼吸情況,因標準不同意,經常錯過危險的信號,錯過搶救時機。阿普加後來做出了壹個評分系統,給了5個變量 心率 呼吸 膚色 肌肉等,和3個分數,輸入不同變量會得到對應分數,就可以在出生1分鐘迅速判斷嬰兒危險程度,降低夭折率。

緊張表現:血壓上升 心跳加快? 瞳孔放大

《思考,快與慢》是我見過的最有用的書。原因有三:首先,這是本講述知識和方法的工具書,有用與否相對客觀,可以評價;其次,這本書的主題“如何思考”,涉及全體有腦子的人,遠遠超過《新華字典》(適用於中文使用者)和《聖經》(適用於基督徒)的適用範圍;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這本書的結論是基於嚴謹事實、通過科學方法推導出來的,不管和“常識”是否相符,都不由妳不相信。

錨定效應

在對未知事物進行評估時,會參照某個坐標系來判斷他的價值。危險的是,很多專家也會受到錨定效應影響,從而做出錯誤決策。

案例:甘地去世時比144歲大還是小?——不自覺的大腦就會接受144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