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對“倀”字解作“狂也。俗字作猖。”不過這個本義在現代已經沒人用了,“倀”字的含義很早就變為葬身虎口者的魂魄。
《康熙字典》根據古書的記載,對“倀”字的解釋為,“倀鬼。虎嚙人,人死,魂不敢他適,輒隸事虎,名曰倀。”意思是,被老虎吃掉或者咬死的人,死後魂魄也不敢走,變成老虎的仆役,叫做倀。
古代關於倀的記載很多,如明朝大學者張岱宗所著的《夜航船》說道,“人罹虎厄,其神魂嘗為虎役,為之前導。故凡死於虎者,衣服巾履皆卸於地,非虎之威能使自卸,實鬼為之也。”
這段話比較有代表性,意思是倀鬼會引著老虎吃掉其他受害者。如果受害者的衣服自行剝落,這當然不是老虎幹的,而是倀鬼在幫老虎的忙。多數古人對此深信不疑。
蘇東坡也在《漁樵閑話》中寫過:“獵者曰:此倀鬼也;昔為虎食之人。既已鬼矣,遂為虎之役。”
按古人的說法。倀實在太可恨了,執迷不悟,還幫助吃他的惡虎。當然,這也挺可憐的。為什麽會這樣呢?古人認為,命喪虎口者對老虎無可奈何,就要拉無辜的人墊背,所以幫著老虎吃人。並且老虎死了,他們還會哭得稀裏嘩啦。因此《康熙字典》引用古人的話,“倀可謂鬼之愚者也。”
清朝名臣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裏記載,有人看見過倀的模樣,差點被坑了。文中說,壹個樵夫在山裏休息時,遠遠看見壹人拿著幾件衣服,壹邊跑壹邊丟在路邊,奔跑速度極快,面色慘白,也不像人。樵夫膽大,沿著被丟棄的衣服壹路跟過去,在山坳的另壹邊發現了壹頭猛虎臥著。
原來,他剛才看到的就是倀,那些衣服都是被老虎吃掉的人遺留的。而倀是故意現形讓樵夫看見,丟衣服是為了把他引到老虎跟前送死。不過樵夫跑得快,逃過壹劫。隨後他找了壹些幫手用火銃打死了附近的三只老虎。
如果老虎有倀幫忙,就比較難對付,獵人不得不與其鬥智鬥勇。明代筆記小說《七類修稿》寫道,倀會幫吃人的老虎避開獵人布設的陷阱。獵人無奈,只好在路上放壹些飯菜、衣服鞋帽之類的分散倀的主意,如果倀沒有發現陷阱,往往就能殺死老虎。
壹旦老虎被捕殺,“(倀)又哀號於其所在,昏夜叫號,以為無復望虎食人矣,若為其復仇然。”看這架勢,倀還想為死去的老虎報仇。
宋代著名的《太平廣記》則記載過倀被人警醒的壹則故事。唐穆宗長慶年間,有個處士(沒做官的讀書人)馬拯,喜歡遊山玩水,在山裏遇見壹個身材魁梧、須發皆白的老和尚。但這老和尚能化身為虎吃人,這也是倀幹的好事,把虎皮蒙在人身上就能讓人變成虎,供他們驅使。
馬拯的童仆首先被和尚變成的老虎吃了。幸好他又遇到壹個人,兩人合力智鬥老虎,將其殺死在壹口井裏。隨後馬拯和同伴離開的時候,半道遇見壹個獵人,鋪設了精巧的陷阱,觸動機關就會自動射箭。他們藏在高處,陷阱又殺死了壹只斑斕猛虎。
這只老虎死後,來了幾十個人,男女老少、和尚道士都有,圍著老虎號啕大哭,說有人殺了他們的“禪和”(第壹只老虎),這還不夠,又殺了他們的“張將軍”(第二只老虎)。
馬拯和同伴看得心頭火起,站出來訓斥他們說:妳們這些愚蠢的鬼,都是被老虎吃掉的,我們幫妳們報了仇,妳們非但不感謝,還又哭又罵,難道這不丟鬼嗎?
眾倀鬼頓時啞口無言。其中壹個最先反應過來,說道:聽君壹席話,我才猛然醒悟,以前壹直以為這死老虎是將軍來著!
於是,眾倀鬼全都清醒了,大罵壹通死老虎,又對馬拯兩人表示十分感謝,這才離開。
在古代傳說裏,也有極少數的人被老虎吃了不會變成執迷不悟的倀。唐代的《廣異記》講述的壹則故事很有意思。唐玄宗天寶年間,宣州有壹個小孩家住山邊。壹到夜裏,他經常看見壹個倀引著老虎追自己。
這種事發生很多次以後,小孩自知必死於虎口,就對父母說:被虎所食,其鬼為倀。我變成倀以後,妳們讓村民在路上設陷阱,如果老虎驅使我,我把就它引到陷阱裏。
沒多久,小孩果然被老虎吃了。他的父親做了個夢,夢裏兒子對他說:趕快在村西頭修個陷阱,明天我就要把老虎引來。
村民們依言布下陷阱,第二天果然捕殺了壹頭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