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呀,我是妳們的vivi。
最近熱搜話題 #老壹輩對睡平頭的執念# ,引起眾多網友的討論。
配圖裏這位寶寶的後腦勺,屬實有點平到我了
有人說,人出生後無法改變的三件事: 妳的父母、妳的初始名字以及妳的扁頭。
評論裏,壹批“扁頭受害者”,紛紛吐槽了自己的經歷:
有網友說:“別人家的字典是用來學習的,我家是用來睡扁頭的...”
扁頭女孩哭唧唧 ,長大後發現紮個簡單的馬尾,畫面都仿佛是個墻上的水龍頭 :
vivi在後臺也收到過壹位媽媽吐槽:“婆婆拿了大豆枕,硬是要給我孩子睡扁頭,還說扁頭寬臉孩子才有福氣!”
許多受害網友們紛紛“發4”,以後 絕不允許自己的孩子是個扁頭 :
可回到現實中, 很多長輩還是對“扁頭”情有獨鐘 , 讓人不禁發問
提到扁頭,老壹輩的觀念都是“有福氣”“富貴相”。
過去對 有官相、有富貴相的人外貌描寫 ,就有“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壹說 , 簡單理解就是國字臉、扁頭、面相寬大。
有這麽個好意頭,也讓「睡扁頭」的傳統壹直流傳下來。
於是壹代又壹代,接力式的給娃睡扁頭,用 書本、大豆填充物等,給娃枕的越硬頭就睡的越平....
有人說:這波操作之下,福氣有沒有加成是個迷,變醜倒是肉眼可見。
隨著現代審美改變,當代年輕人已經無力欣賞這樣的美感,加上壹些關於“ 扁頭會影響智商 ”的流言,也讓扁頭的爭議越來越大:
醫學上,確實存在影響智力的“扁頭綜合征”。 這個綜合征包括短頭(扁頭)、斜頭、舟狀頭。
但是!還是要分兩情況來看:
體位性因素, 比如分娩時產道擠壓、出生後壹直固定睡姿等非病理因素導致的,大多沒有啥大問題。
病理性因素, 比如因為顱骨過早閉合,會影響大腦、神經系統、視力、口腔等功能發育,需要及時就醫治療。
大家可以通過幾個癥狀結合判斷, 如果孩子頭型異常且有以下癥狀,就要警惕:
所以,除了審美角度的美醜外, 壹般情況下的扁頭和圓頭不存在哪個頭型更聰明,哪個是絕對的“好頭型”。
1歲前, 尤其是6個月前, 寶寶的顱骨比較軟,對於非病理性原因造成的寶寶扁頭、偏頭的情況, 壹般隨著睡姿調整還有寶寶年齡增長會慢慢改善。
1歲以後,隨著囟門閉合,顱骨開始定型,頭型基本就已經確定,想要改變就很難了。
所以爸爸媽媽們要經常觀察寶寶的頭型, 不要錯過了最佳矯正時間。
每個媽媽希望寶寶能擁有個好頭型,於是想通過壹些輔助工具來“幫忙”,vivi勸大家 別用下面2個方法 :
使用定型枕
定型枕、U型枕等任何枕頭, 都不推薦給1歲以內寶寶使用。
壹是寶寶3個月前,脊柱還是處於彎曲的C型,躺下後和床面也是貼平的狀態, 如果硬塞枕頭去墊高頸部,不但會影響寶寶脊柱發育,還會導致寶寶呼吸不暢。
二是小月齡寶寶在不會翻身、轉頭的情況下, 壹旦口鼻被枕頭蒙著,寶寶沒有自救能力就有可能造成窒息的風險。
使用矯正頭盔
矯正頭盔目前還是存在爭議,壹個價格昂貴,另壹個是並不是所有寶寶都適合使用, 需要醫生評估在偏頭、扁頭嚴重情況下,才考慮專屬定制頭盔, 並且要隨著寶寶頭型變化不斷調整頭盔,如果真的要用,壹定要找正規機構。
要想寶寶擁有好頭型,拒絕“平底鍋”, 核心要點就倆:睡姿調整+多趴著。
調整睡姿
美國兒科學會(AAP)唯壹推薦的嬰兒睡姿,就是仰睡。 仰臥能夠有效降低嬰兒猝死綜合征的風險發生。
有媽媽擔心仰臥會導致寶寶睡成扁頭, 除了保持寶寶身體仰臥,頭可以朝左、朝右、朝上交替。
為了防止寶寶臉偏向壹側,媽媽可以調整寶寶睡覺的方向,比如寶寶嬰兒床在左側,寶寶喜歡朝著爸爸媽媽這壹面睡,可以給娃掉個頭睡覺。
寶寶清醒的時候,不要平躺著玩,這樣會增加寶寶後腦勺負擔。
清醒時,在家長照看下,可以讓娃多趴著玩耍, 不但有利於調整頭型,也有利於寶寶肌肉力量訓練,為擡頭、翻身、爬行等壹系列大動作發育做準備。
寶媽們可以拿壹些 玩具或者音樂配合吸引寶寶 ,讓娃轉頭,促進頭型對稱。
日常抱娃時也要註意,不長時間固定在某壹側, 可以左右胳膊交替抱娃, 這樣也能減少寶寶因為固定某壹側喝奶玩耍而出現側偏頭的情況。
最後,現在不主張給寶寶睡頭型,更多是出於安全考慮, 如果不是病理性因素導致孩子扁頭,爸媽不用太擔心。
如果要矯正頭型,也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6個月內進行矯正比較有效。
如果已經扁頭無法改變,也別焦慮, 頭型不夠,發型來湊,總之孩子 健康 比啥都重要~
最後,記得 點個贊+轉發 !希望家人們不要再對扁頭那麽執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