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我功。"楚子曰:"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
--《左傳·宣公十二年》
"止戈為武",作為成語,在實際生活中使用的並不多,但它卻包含了壹個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說,什麽才算是真正的武功呢?不是打過多少勝仗,而是止息兵戈。
這個典故說的是:春秋時期,楚莊王用武力降伏了鄭國後,就打算撤兵回國。援助鄭國的晉國軍隊趕到時,戰爭已基本平息,晉軍統帥荀林父認為,沒有必要與楚軍再交戰,也準備撤軍。可兩人的部將十分好戰,結果雙方終於打了起來。
楚軍襲擊了晉軍的中軍,荀林父思想準備不足,防禦也有漏洞,在楚軍的攻擊下,造成自己壹片混亂。荀林父看楚軍來勢兇猛,壹時難以抵抗,就下令說:"快上船過河,先過河的有重賞。"結果軍中士卒爭先恐後登船。先上船的人用戰刀砍斷正在攀舷的士兵手指,壹時弄得哀聲震天,士氣大減。駕馭戰車的軍土從陸路慌忙退卻,而馬車又陷在泥坑裏,結果當了楚軍的俘虜,晉軍損失慘重,屍橫遍野,剩下的殘兵敗將趁著天黑渡河,才逃了出來。
楚軍獲得全勝,將士異常自豪。壹位將軍建議楚莊王說:"我聽說戰勝了敵人要建築壹個紀念物,將來給子孫看,使他們不要忘了先人的武功。我看您也應該這樣做。就把晉軍屍首堆積起來,封土為丘,來紀念這次對晉國的勝利吧。"
楚莊王搖搖頭說:"妳哪裏知道啊?妳認識'武'字嗎?在甲骨文裏,'武'字是由'止'和'戈'兩字組成的,'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啊!武功應該具備七種德行,這就是禁止強暴,消除戰爭,保持強大,鞏固基業,安定百姓,團結民眾,增多財富。現在晉楚兩國交兵,士卒的屍骨暴露在野外,百姓生活不能安寧,這七種德行我壹樣也沒有,拿什麽留給子孫,我是沒有武功的。我看,咱們還是回國吧。"
楚莊王沒有修築紀念物以表彰這次戰功,很快就班師回國了。
成語"止戈為武"就是由此而來。後人用它表示通過正義的戰爭平息戰禍,最後求得和平。而"武"字的創立正是凝聚了我們的祖先非凡的智慧和對軍事或戰爭行為目的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