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字,有不同的意思。秦代的“紙”,與現在意義的“紙”也不同的。
未看到原文,不知秦簡中紙的具體意義,但是遠古時代,有姓氏為“紙”;古字“紙”通“砥”,平滑的意思;故人把小片的紡織物,也叫“紙”(這也許就是現在“紙”的起始吧?)。
康熙字典的解釋:
紙:
說文絮壹苫也。
韻會古人書於帛,故裁其邊幅,如絮之壹苫。
釋名紙,砥也,平滑如砥石也。
東觀漢記黃門蔡倫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
初學記古者以縑帛依書長短隨事截之,名曰幡紙,故其字從糸。至後漢,蔡倫銼故布搗抄作紙。又其字從巾。
張揖·古今字詁巾部雲:紙今帋。則其字從巾之謂也。
又姓。魏書·官氏誌渴侯氏,後改為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