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舉例說明山西話在語法方面與普通話的不同

舉例說明山西話在語法方面與普通話的不同

漢語普通話與各方言之間的差別,總的來說語音方面表現最突出,因此,在進行普通話教學和訓練的過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區語音上的難點是完全正確的。其次是詞匯,這壹部分要比語音上的差別小壹些。相對前兩者而言,普通話與方言在語法上的差別顯得小得多,不過,決不能因此而忽視語法上的差別。事實上,語法上的差別雖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現象卻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區的人學說普通話很容易就會說出“妳走先”“我有看”“妳講少兩句”壹類的句子來。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話語法規範,直接影響表達效果。

這裏說的方言和普通話的差異,實際上主要是指在測試中表現出來的地方普通話(指處於方言向普通話過渡中的壹種“中介狀態”)和標準普通話之間的差別。同是差異和問題,在語音和語法上的表現又有不同。語音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地區上,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差別和問題,主要是帶著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語法差異則不同,有時不同方言區之間會相互滲透壹些方言的句式或表達習慣,幾個不同方言區可能在在同樣的語法問題,所以我們在做語法差異對比時,不以地區分類,而是按不同問題的類型進行分類。

方言中有壹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話壹樣,比如廣西方言說“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沒有他好”。孤立地看,這句話沒有語法錯誤,因為普通話中也有這樣的句式。但是普通話中“我不比他好”包含兩層意思:壹是“我沒有他好”,二是“我和他壹樣”。廣西話“我不比他好”只能表達前壹層意思,如果要表達的是後壹層意思,這種說法就錯了。所以對於這壹類句式,只有在壹定的語言環境中才能判斷出正誤來。

壹、詞 尾

普通話和各方言都有壹些詞尾,最常見的如“子、兒、頭”等,但這些詞尾用在什麽詞語裏,普通話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見的是“子”尾,但普通話說“蝦”,不帶“子”,江蘇很多地方都說“蝦子”。與此相反,普通話中的“襪子”,在吳方言大都說“襪”或“洋襪”。普通話的“鼻子”,吳方言說成“鼻頭”。江淮方言中名詞的“子”尾特別多,兒化普遍比普通話少,甚至完全沒有兒化。普通話中的“明年、麥穗兒、豆角兒、雞、蝴蝶、臉盆、嘴唇、腳底板兒、肚臍眼兒、褲頭兒、面條兒”等,在江淮方言中說成“明年子、麥穗子、豆角子、雞子、蝴蝶子、臉盆子、嘴唇子、腳底板子、肚臍眼子、褲頭子、面條子”。“褲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區說成“帽的”“褲的”或“帽兒”“褲兒”,“狐貍”說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還往往把兒化詞語的“兒”尾去掉,前邊的詞語重疊。各方言區還有壹些普通話中沒有的詞尾,如吳方言普遍有“廚房間、廁所間、客堂間”的說法,普通話都不帶“間”字。南昌話中重疊副詞的詞尾“子”,相當於北京話的“兒”。總體上說,方言中的詞尾比普通話用得多些。我們說普通話時,要多加註意,去掉這些詞尾,或改用普通話的詞尾。

a、腿變粗了。

b、腿子變粗了。

(選對a* b方)

a、我買了壹頂帽子、壹條褲子。

b、我買了壹頂帽的、壹條褲的。

c、我買了壹頂帽兒、壹條褲兒。

(選對a* b c方)

a、有壹窩雞都讓狐貍吃了。

b、有壹窩雞都讓狐的吃了。

c、有壹窩雞都讓狐子給吃了。

(選對a* b c方)

a、燈絲兒又斷了。

b、燈絲的又斷了。

c、燈絲子又斷的。

(選對a* b c方)

a、門上有壹個眼兒。

b、門上有壹個眼眼。

(選對a* b方)

a、把瓶子上的蓋兒擰開。

b、把瓶瓶上的蓋蓋擰開。

(選對a* b方)

a、我捉住它的小腿,把它帶回去。

b、我捉住它的小腿子,把它帶回去。

(選對a* b方)

a、我就這樣度過了童年。

b、我就這樣子度過了童年。

(選對a* b方)

二、這

普通話中,指示代詞“這”用來指代人和事物,表示“近指”,與“那”(遠指)相對。在壹些方言裏常常沒有“這”。

a、這支筆是誰的?

b、支筆是誰的?

(選對a* b方)

a、這朵花真好看。

b、朵花真好看。

(選對a* b方)

a、這本書是我的。

b、本書是我的。

(選對a* b方)

三、數 量

福建等壹些方言的稱數法與普通話說法不大壹樣,有的方言區的人說普通話往往在數量上加以替代或省略。

a、他今年二十壹歲。

b、他今年二壹歲。

(選對a* b方)

a、我有壹百壹十八塊錢。

b、我有百壹八塊錢。

(選對a* b方)

a、這大米有壹千三百公斤。

b、這大米有千三公斤。

(選對a* b方)

a、這座山有壹千九百五十米高。

b、這座山有千九五米高。

c、這座山有壹千九五為高。

(選對a* b c方)

a、距離考試還有壹個多月。

b、距離考試還有月把天/月把日。

(選對a* b方)

a、我們寫作業用了壹個多月。

b、我們寫作業用了壹點半鐘。

c、我們寫作業用了點半鐘。

(選對a* b c方)

a、他審閱了二百壹十三個方案。

b、他審閱了二百十三個方案。

(選對a* b方)

四、二與兩

在普通話裏,“兩”壹般只作基數詞,“二”除了作基數詞,還可以作序數詞,但在壹般量詞如“層”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數詞,“二層樓”是第二層樓的意思。“二”與“兩”都作基數詞的時候,意思是壹樣的,但是根據普通話的習慣,用法也有許多不同。壹些方言的習慣說法也與普通話不壹樣。

a、二比二(競賽比分)。

b、兩比兩。

(選對a* b方)

a、二比五。

b、兩比五。

(選對a* b方)

a、他大約要兩三個月才能回來。

b、他大約要二三個月才能回來。

(選對a* b方)

a、還有二兩油。

b、還有兩兩油。

(選對a* b方)

a、下午兩點多。

b、下午二點多。

(選對a* b方)

a、我家住在二層。

b、我家住在兩層。

(選對a* b方)

a、兩個人的世界。

b、二個人的世界。

(選對a* b方)

五、給

動詞“給”在湖北、湖南等地常說成“把”,南昌話把“給”說成“到”,在結構上也有不同。

a、把書給他。

b、把書把給他。

c、把書把我。

(選對a* b c方)

a、給我壹本書。

b、拿壹本書到我。

(選對a* b方)

六、能(善於)

“能”在普通話裏壹種意思是表示“善於”,前邊可以有程度副詞“很”“非常”修飾。有些方言區用“會”代替“能”,普通話“程度副詞+會”也有“善於”的意義,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能”和“會”通用。“程度副詞+不會”表示不善於,但“不能”的前面不可以用程度副詞。前面沒有程度副詞的“不會”和“不能”意義不同。

a、他很能說。

b、他很會說。

c、他很不會說話。

d、他很不能說話。

(選對a* b* c* d方)

a、媽媽很能幹活。

b、媽媽很會幹活。

c、媽媽很不會幹活。

d、媽媽很不能幹活。

(選對a* b* c* d方)

a、他不會不來。(壹定會來)

b、他不能不來。(壹定要來)

(選擇a≠b* a=b方)

七、能(可以)

“能”在普通話中,還有“可以”的意思。四川等地在句中動詞的後面加“得”表示可以,可能做某種動作。閩南方言也用“會”來表示可以、可能做某種動作。

a、這凳子能坐三個人。

b、這凳子坐得三個人。

c、這凳子會坐得三個人。

d、這凳子會坐三個人。

(選對a* b c d方)

a、妳能走嗎?能走。

b、妳會走嗎?會。

c、妳走得不?走得。

(選對a* a=b方 c方)

a、這條褲子妳能穿。

b、這條褲子妳會穿。

c、這條褲子妳穿得。

(選對a* a=b方 c方)

a、開了刀,他笑都不能笑。

b、開了刀,他笑都笑不得。

(選對a* b方)

a、他傷好了,能走路了。

b、他傷沒好,不能走路。

c、他傷好了,會走路了。

d、他傷沒好,不會走路。

(選對a* a=c方 b=d方)

a、可以看,不可以摸。

b、會看得,不會摸得。

(選對a* b方)

a、路太滑,我不能開快車。

b、路太滑,我不敢開快車。

(選擇a≠b* a=b方)

a、他能聽得懂。

b、他會聽得來。

c、他聽會來。

d、他能聽得知。

e、他曉得聽。

(選對a* b c d e方)

八、來、去

“來”“去”在普通話句子中都有兩種功能:壹個是實意動詞,壹個是意義虛化,在動詞後只表示壹咱趨向;但“來”“去”所表示的趨向相反。在壹些方言區中常常在“去”之前衍生出壹個“來”字。有的動詞後的“去”又說成“來”。閩南話中“來去”還有“將要”的意思,表示壹種意向,指現在正開始行動。

a、我正要吃飯去。

b、我正要去吃飯。

c、我來去吃飯。

(選對a* b* c方)

a、我告訴他。

b、我去告訴他。

c、我來去告訴他。

(選對a* b* c方)

a、咱們逛街去。

b、咱們去逛街。

c、咱們來去逛街。

(選對a* b* c方)

a、我們去問他。

b、我們來問他。

c、我們問他去。

d、我們去問他來。

(選對a≠b* “趨向不同”c* a=b方 d方)

a、我們壹起去看電影好嗎?

b、我們壹起來去看電影好嗎?

(選對a* b方)

十七、結構助詞:的、地

普通話裏的結構助詞“的、地”,在有些方言裏說成“葛、子”。另外,在測試中有的人普通話發音很好,但往往知某些助詞上露出方言詞來。比如吳方言有壹個用在句末的助詞“葛”,出現頻率很高,它大體相當於普通話的“的”,人們在說普通話時,常常會不自學地把它變為“的”。例如“很好的。”“他會來的。”這似乎沒什麽問題,因為有時普通話裏也這麽說,但有時這種表達相對而言在交際中不夠規範。

a、這是妳的字典。

b、這是妳葛字典。

(選對a* b方)

a、我們慢慢地走。

b、我們慢慢子走。

(選對a* b方)

a、慢慢地吃。

b、慢慢兒吃。

c、慢慢子吃。

(選對a* b* c方)

十八、語氣詞

普通話裏語氣詞用在句尾,表示種種語氣,依據所表示的語氣不同分為陳述語氣、疑問語氣、祈使語氣和感嘆語氣。普通話裏表陳述語氣的“嘛”湖北話中經常用“唦”“著”“子”等;表陳述語氣的“呢”,內蒙古等地用“的嘞”。疑問語氣詞“吧”,內蒙古方言中常用“哇”。有時不需要句末語氣詞,有的地方卻加上語氣詞“的”。有時應該用語氣詞“了”,有的地方卻用了“的”。

a、先坐下,妳別慌嘛。

b、先坐下,妳別慌唦。

c、先坐下,妳不慌著。

(選對a* b c方)

a、妳忙什麽呀?

b、妳忙什麽子?

(選對a* b方)

a、姐姐看孩子呢。

b、姐姐看孩子的嘞。

c、姐姐看孩子的哩。

(選對a* b c方)

a、這是上次看的電影吧?

b、這是上次看的電影哇?

(選對a* b方)

十九、前 綴

在普通話中沒有前綴的地方,晉方言區壹些地方會加上前綴。

a、開了壹朵紅花。

b、開了壹圪朵紅花。

(選對a* b方)

a、他可會哄人呢。

b、他可會日哄人哩。

(選對a* b方)

a、那是個能人,要壹套有壹套。

b、那是個日能人,要壹套有壹套。

(選對a* b方)

a、濺了壹地水。

b、不濺了壹地水。

(選對a* b方)

二十、動不動、形不形

“動有動”和“形不形”句式,是普通話的壹種選擇疑問句式,選擇項是壹件事物的肯定和否定,常說成“A不A、AB不AB”或“A沒A、AB沒AB”等形式。煙臺(老派)、威海、榮成、文登、乳山、牟平等縣市,說成“是不A、是不AB”或“是沒A、是沒AB”的形式。龍口、蓬萊、長島等地說成“實A、實AB”等的格式。湖北和山東有些地區(招遠、長島等)用動詞、形容詞重疊的形式來表示反復問的意義,構成“AA、AAB”形式。

山東濰坊、濟寧等地常用簡略的形式表示疑問,在動詞、形容詞後面加上“不”構成“A不”或“AB不”的格式,“不”後面的形容詞和動詞壹般不再出現。

還有些地區(菏澤等地)則直接在動詞、形容詞後加助詞“啵”來表示疑問。淄博、青州、臨朐、壽光等地通用的格式是“A啊吧?”或者“A啊不?”“AB啊不?”

a、妳看不看電影?

b、妳是不看電影?

(選對a* b方)

a、妳家裏有沒有人?

b、妳家裏是沒有人兒?

(選對a* b方)

a、天黑沒黑?

b、天是沒黑?

(選對a* b方)

a、菜鹹不鹹?

b、菜實鹹?

c、菜阿鹹?

(選對a* b c方)

a、電影好看不好看?

b、電影兒實好看?

(選對a* b方)

a、妳去不去?

b、妳實去?

(選對a* b方)

a、這菊花香不香?

b、這菊花香香?

(選對a* b方)

a、他聰明不聰明?

b、他聰聰明?

(選對a* b方)

a、妳去不去逛街?

b、妳去去逛街?

(選對a* b方)

a、妳們來過沒來過?

b、妳們來來沒吶?

(選對a* b方)

a、他們坐不坐?

b、他們坐不?

(選對a* b方)

a、屋裏熱不熱?

b、屋裏熱啵?

(選對a* b方)

a、行不行?

b、中啊吧?

c、中啊不?

(選對a* b c方)

a、妳有沒有錢?

b、妳有錢啊吧?

c、妳不錢啊不?

(選對a* b c方)

a、那東西重不重?

b、那東西重咧不?

c、那東西重啊不?

d、那東西重咧不咧?

(選對a* b c d方)

二十壹、會不會、能不能、有沒有

普通話裏用來表示疑問的句式“會不會”,在四川等壹些方言區中用“(動)得來(動)不來”“(動)得來不”(表示沒有能力做某事)或“得不得(動)”(表可能)這樣的句式。普通話回答是在動詞前面加“會、不會”來表示,而四川等方言壹般用“(動)得來”或“(動)不來”(表沒有能力做某事),或者用“不得(動)、不得會(動)”(表可能)。但像“合得來、合不合來;談得來、談不來”等是壹些方言和普通話裏都有的說法,表達的意思也壹樣。普通話裏表許可或可能的疑問句式“能不能(動)”“能(動)不能(動)”,在有些方言裏用“(動)得不”來表示,回答壹般用“(動)得”表示肯定或許可,用“(動)不得”表示否定或不許可。普通話中“有沒有”的意思,有的方言區用“得不得”來表示。

a、這種舞妳會不會跳?

b、妳會跳這種舞嗎?

c、這種舞妳會跳不會跳?

d、這種舞妳跳得來跳不來?

e、妳跳得來這起舞不?

f、這種舞妳跳得來不?

(選對a* b* c* d e f方)

a、我們不會說謊。

b、我們說不來謊。

(選對a* b方)

a、我不喜歡聞煙味兒。

b、我聞不來煙味兒。

(選對a* b方)

a、他不吃辣椒。

b、他吃不來辣椒。

(選對a* b方)

a、——他會不會不理我?

——不會,他不會。

b、——他得不得不理我?

——不得,他不得。

(選對a* b方)

a、——他會不會來?

——他不會來。

b、——他得不得來?

——他不得來。

(選對a* b方)

a、他不會強迫我們走。

b、他不得會強迫我們走。

(選對a* b方)

a、——他行不行?

——不行,真的不行。

b、——他得不得行?

——不得行,真的不得行。

(選對a* b方)

a、——妳能不能走?

——我能走。/我不能走。

b、——妳走得不?

——我走得。/我走不得。

(選對a* b方)

a、這東西能不能吃?

b、這東西能吃不能吃?

c、這東西吃得不?

(選對a* b* c方)

二十二、不知道、不認得

普通話裏的“不知道、不認得”等表示法,湖北有的地區說成“找不到”。有些地區把“不認得”說成“認不到”或“不會認得到”。有的地區還把否定詞“不”移位到“知道”或“認得”之間,或者說成“曉不得”。

a、這件事我不知道。

b、這件事我知不道。

c、這件事我曉不得。

(選對a* b c方)

a、這個人我不認得。

b、這個人我認不到。

c、這個人我不會認得到。

(選對a* b c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