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古箏是誰發明的

古箏是誰發明的

古箏的由來 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壹。形成流傳於秦地(今陜西壹帶), 史稱秦箏。隨著歷史的變遷,流傳到全國及周遍不少地區。中國古箏藝術從文獻上看,最早在《史記·李斯列傳》中便提到“擊築彈箏”,這是第壹次出現“箏”字,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古箏既善於表現優美抒情的曲調,又能夠抒發氣勢磅礴的樂章。古人曾用“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坐客滿筵都不語,壹行哀雁十三聲”的生動詩句,描繪了箏的演奏藝術達到令人神弛的境地。 箏,通常人們又把它叫做古箏。這與它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濃郁的民族特色,以及豐富的傳統箏曲給人們留下的古樸雅致的情趣有關。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時代,箏就已流行於秦、齊、趙等國。其中以秦國最為盛行,故素有“真秦之聲”、“秦箏”之稱,在古代,箏還被稱為瑤箏、銀箏、雲箏、素箏等。關於箏的命名,史料中說法不壹,主要有以下幾種: l 箏淵源於瑟。唐趙磷《因話錄》記述:“箏,秦樂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黃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後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爭之,又破為二。箏之名自此始。宋代《集韻》中載有:“秦人薄義,父子爭瑟而分之,因此為名。箏十二弦,蓋破二十五而為之也。”日本第十七世紀元祿年間宮廷樂師岡昌名所著《樂道類集》中記載有:“...或雲:秦有婉無義者。以壹瑟傳二女,二女爭引破,終為二器,故號箏。”二人爭瑟,而產生了“箏”,僅是傳說而已。 l 箏是由秦國名將蒙恬所造或蒙恬所改革。公元前237年(始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書勸秦始皇收回他對客卿們下的逐客令的壹段話中,有兩處談到箏,即“彈箏博髀”和“退彈箏而取韶虞” .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記載:“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秦蒙恬改於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於木,唐以後加十三弦。”這壹段文字記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箏。 l 早期箏是五弦竹箏,築身瑟弦。如:東漢應劭《風俗通》雲:“箏五弦,築身而瑟弦。”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宋代徐鉉校定重刊本)中記載:“箏,鼓弦竹身樂也,從竹,爭聲。”關於箏的命名,在東漢劉熙《釋名》壹書中解釋為:“箏,施弦高急,箏箏然也。”這就說明箏是由本身發出的“錚、錚”音響而命名的 這幾種說法,以音響效果具有錚錚的特點而命名的論斷比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