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轉)凝龜決辭 — 與殷契的對話

(轉)凝龜決辭 — 與殷契的對話

“東”是什麽東西?字典說“東”就是壹個兩頭用繩子紮緊的布袋子(橐囊),借用為東方之“東”,這是現代學者的解讀。

甲骨文“東”字。

? 《說文解字註》:

動也。見漢律歷誌。從木。官溥說。從日在木中。木,榑木也。日在木中曰東。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得紅切。九部。凡東之屬皆從東。

如今,官溥“日在木中”之說大約沒有多少人相信了。但若說“東”就是壹個布囊或者皮囊之類的東西,聽起來也是很牽強的。那麽“東”到底指什麽呢?本博認為,段玉裁老先生本來幾乎找到了答案,他說“木,榑木也”。但無奈在最後還是認可了官溥的分析,說“日在木中曰東”。然而東就是“榑木”,或者又叫做“扶桑”,日之所出也。

?考“榑木”之名,或許與桑樹並無直接的關系,因為“榑木”就是大木頭的意思,而“榑桑”又寫作“扶桑”就是大桑樹的意思。所以,盡管傳說中的太陽是從壹棵大樹中升起的,但是“榑木”的本意卻是壹根大木,這根大木又叫做“棟”,也就是“棟梁”的棟。於是我們就可以肯定甲骨文“東”字原來就是“棟”字的本字,這如同“午”字原來就是“杵”的本字壹樣。後人多事,在東字左邊又加上壹個“木”旁,卻不知“東”字本來就是壹根大圓木。如果我們正確認識“東”本來就是指壹根很粗很大的木頭,那麽很多以“東”為主要元素造的字就很好解理了。

甲骨文,兩“東”相並。

這是“曹”的本字,“曹”是什麽呢?就是木排,壹種將大木頭並排綁在壹起用來做水上運輸的工具。比如“漕運”,指水上運輸;“漕船”,指運送官糧的船;“艚子”,指載貨的木船。古文“曹”字本來無下邊的“曰”,甲骨文另有壹“曹”字其下從“口”。

這也是甲骨文的“曹”字。

這個字的結構類似現代漢字的“曹”,但其實它指的是“槽子”,即將壹段大圓木剖開,中間淘空之後,再用來放餵牲口的草料。當然這個槽子如果足夠大,完全可以當做獨木舟來使用。通過認識以上兩個與“東”字有關的甲骨文字,我們就能理解“東”不是什麽布袋子,也不是太陽升起的那棵樹,而只是壹根大木料。

甲骨文。

這個字雖然被字典列了出來,但未釋出它是什麽字。本博認為此字當為“陳”字。《說文》: 臣鉉等曰:陳者,大昊之虛,畫八卦之所,木德之始,故從木。 而本博以為,鄭氏謂陳字從木,而不言從東,是“東”即木是也。

?蔔辭句例:丁醜,陳入七。

蔔辭句例:貞乎婦陳。

可見,“陳”字本來從“爪”或從“又”,陳列,陳放也。陳,太昊之墟,太昊東方帝也。

蔔辭句例:貞,諦於東方曰析,風曰列。

甲骨文,壹個奇怪的字。

或許我們可以將這個字釋為“棟”,因為“東”在屋子裏。但是這個字在蔔辭的出現,卻常常與女子有關。

甲骨文“宋”字。

宋字是壹個很常見的字,但是與“東”壹樣,人們壹直以來搞不清“宋”到底是指什麽??然而我們可以發現,宋字的結構其實與上壹個字幾乎完全相同。它們都是由房子和木頭組成的。距今三千年商亡國時,西周的統治者封商的遺族微子啟於商丘,號稱宋微子,他是宋國的第壹任君主。顯然,宋讀作“商”。但是商已亡國,而代表帝國威嚴的“商”字就不能再用了,於是殷商遺族的小國就只能用同音字“宋”來代替了。本博認為,以上兩個字其實是同壹個字的兩種不同寫法。

宋字的本義,至今不得其解,蓋因為從壹開始人們就將“宋”解讀為壹幢木頭房子,而不是壹棵樹。 宋,居也。——《說文》。段玉裁註 :“此義未見經傳,名子者不以國,而魯定公名宋,則必取其本義也。 ” 但本博認為:宋、桑音同,宋即桑是也。古時候,人們於農舍周圍種植桑樹,以桑葉養蠶,又以蠶絲從事紡織與貿易,所以桑是古代農家的重要經濟來源。又, “桑者,中央之本也。”——《賈子胎教》。《九歌·東君》?:“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 ”——溫暖的太陽出於東方,照見我家欄桿外的大桑樹。是以知“扶桑”並非專指日出之樹,實乃大桑樹之謂也。古人以“桑梓”作為故鄉的代稱,蓋此樹乃父母先人所植也。“桑”在中國古文中,常與農家少女聯系在壹起,桑濮(指男女之間的不正當會合)?;桑中(比喻幽會、私奔)?;桑中之約(指男女幽會);桑中之奔(指男女私奔)?;桑間月下(男女幽會)。 《九歌·大司命》: “君回翔兮以下,逾空桑兮從女。 ”—— 指女神少司命將在大桑樹下與她意中的男子相會。古代青年男女有在桑樹下私定終身的風俗,稱之為“野合”。孔子的母親顏征在,就是在與姓孔的貴族“野合”之後才生下孔夫子的。

蔔辭例句:聿田女將桑,二月。(將,扶也)

蔔辭:聿田女將桑,二月。這可能與商王在每年新春二月,在鄉下尋找農家女子作樂有關。抑或者這是壹種古老的祈求豐收的儀式。然而《甲骨文字典》卻另有壹個“桑”字,寫作:

這便使人疑惑了,因為這明明是壹種長著針葉的樹,是松樹,而不是桑樹。而在蔔辭中,再也找不到其它的字,來代表松樹。在《山海經》中,松樹常寫作“從樹”,以其有針葉叢生也。松、桑讀音極相近,也許在很久以前,人們就將這二者搞混了。太陽應升起於松樹,因為只有松樹才生長於高山之顛,而桑樹卻只是在農家房前屋後所遍植之樹,它代表故鄉。賈誼說:“桑,中央之本也。”所以桑樹從來是代表中土家園的,又何故將桑樹作為東方日出之樹也哉?

如果人們對於將“宋”字作為“桑”的原型字還存在疑問,以為“宋”字有“寶蓋頭”,應是房子,而不是樹,那麽可以參考古文“松”字的兩種寫法:

這兩個字,都是古文松樹的“松”。而他們都是“寶蓋頭”,那麽之所以有“寶蓋頭”,可能是因為樹冠巨大,亭亭如華蓋吧。

那麽就可以嘗試著下壹個結論:東,大木,也叫做“榑木”,它是壹棵大松樹,太陽升起於此。榑桑,大桑樹,但是榑桑又常寫作“扶桑”。扶桑是故鄉的代名詞,起源於中國古代的桑蠶經濟。但是現在,“扶桑”卻被誤用作“東方”的代名詞。扶桑的另壹層含義,象征著農家少女采集桑葉於此,而男子追逐心愛的姑娘,亦在此桑樹之下也。

?“西”字指的什麽東西? 《說文》: “ 鳥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鳥棲,故因以為東西之西。 ” 《說文》以為西字如鳥在巢上,日落而鳥棲(棲),故以棲字為西方之西也。但這不過是對篆書、金文西字之解,古人未見過甲骨蔔辭,情有可原也。而當今學者亦從此舊論,仍將甲骨文之西字,當做“鳥在巢上”,羅振玉先生謂此字乃鳥所棲之巢,或以鳥巢引申為“棲”,皆不可取也。蔔辭契刻之鳥形,十分形象優美,斷不易誤判。今觀於甲骨文之西字,原來並無鳥形,又何來“鳥在巢上”之說?是故古今學者解析“西”字之原本,皆不得其要也。

皆甲骨文“西”字。

“西”為何物?本博以為“西”者“篩”也,乃是竹編之農具,類似於今天所常見的篩子、簸箕。甲骨文西字是蔔辭古文中所常見的形符和聲符,能組成很多字。西古音希,除作為西方之西,亦可作“稀疏”之“稀”也,篩子多孔,故曰希是也。

蔔辭例句:貞,西土受年。

蔔辭例句:辛醜蔔於西寢。

甲骨文篩籮的“籮”字,也是壹種竹編之農具。這個“籮”不同於捕鳥所用的“羅”。

蔔辭例句:?辛卯蔔,王敦(囤)籮受又。

甲骨文“師”字。

這個也是甲骨文“師”字。但是換了壹個不同的聲符,當然,兩個聲符是同音的。

甲骨文“息”字,與西同音。這個字常被假借用作“師”字。

蔔辭句例:丁酉貞,王作三師左、中、右。

蔔辭句例:辛酉蔔,王翌壬戍哉師。十二月。

甲骨文“番”(播)字。番古音播,故此字為播的本字,持簸箕播種是也。甲骨文“番”與金文、篆書區別甚大,以至於後世學者均不識番字的本源,而釋之為“獸足”,非也。

甲骨文句例:乙醜貞,王播禾受禾。

甲骨文“灑”字。音浠,義並同。

甲骨文“乃”字,古文常借作“乃”字。濾也,以篩過濾物。“濾”的本字。

甲骨文“豨”字,野獸、野豬是也。

甲骨文“曬”字,?以簸箕盛物曬幹也。又寫作“晞”字。 《九歌 · 少司命》: “ 與女沐兮鹹池,晞女發兮陽之 阿。 ”

甲骨文“鹵”字。鹵者幹也,濃也。指曬幹、濃縮之物,如濃湯、鹽鹵。又借指盾牌,盾牌又名“幹”、“櫓”。又借用作“魯”,魯者,幹魚是也。

甲骨文“異”(異)字。異者,野人也,奇人也,稀奇也。此字本為“蠻夷”之“夷”,或曰“希夷”,夷者,奇也。

小結:“西”為古代常用農具。竹、木枝條所編也。本為篩籮之篩,奈何古今方言變化,西、篩、師之音古今大別,故難以辨識也。今本博經過實例分析與西字有關的諸字的演變、衍生過程,旁征博引,以正其源也。

甲骨文力量的“力”怎麽寫?《甲骨文字典》所說的力字真的代表“力”嗎?非也。

《甲骨文字典》作為“力”字,以為象農耕之耒形,而耕作時須用力,故作為有力之“力”字。但這其實是壹個極大的錯誤。而《說文》釋力曰 : “筋也。象人筋之形。?” 以筋象征力 。 本博以為上述解釋皆不確,認錯字了,“耒”、“筋”皆非其字所表也。

以本博觀之,此字為甲骨文“壬”字是也,其本義為“縫紉”之“紉”,本當作為“纴”字。“纴”字是接續絲縷的意思,絲縷相接,先交叉,然後搓合,接頭完成。甲骨文***有兩個“壬”字,這個是其中之壹,另壹個則是十天幹“壬癸”中的“壬”。

對於“紉”字的解釋, 《說文解字註》段玉裁曰: “ 單繩也。單各本及集韻作繟。非其義。李 文仲字鑒作繹。今依廣韻,佩觿作單。太平禦覽引通俗文曰。合繩曰糾。單展曰紉。織繩曰辮。 大繩曰絚。釋玄應引字林單繩曰紉。單對合言之。凡言綸言糾皆合三股二股為之。紉則單股為之。 玉篇曰。紉,繩縷也。展而續之。 ”

由此觀之,所謂“紉”,本謂接續絲縷是也。其本義為接而續之,續縷也,而不謂搓繩,因為繩、索皆為多股單線糾合而成,而“紉”者,則專指單股絲縷之續接也。故甲骨文之“壬”字,象形,長短兩線頭交叉搓接是也。故 《玉篇》曰: “ 紉,繩縷也。展而續之。 ” ?其言“縷”則可也,而言“繩”則不可,“縷”者細線也,展而續之,展開而後接續是也。

金文“力”字?金文“紉”(壬)字是也。其以曲線美化字形,而漸失甲骨文之原形,形似手爪,又如長柄之耙,此乃“壬”字演變為“力”字之開端也。

篆書之“力”字,與甲骨文“壬”字相較已面目全非。 故《說文》曰: “ 筋也。象人筋之形。 ” 《說文》以解讀篆體字為主,亦參考金文。然而人肉之“筋”可得如此乎?不過,人之筋又稱“韌帶”,貌似有關聯,但壬之於韌,其義已大有區別了。下面我們來看看“壬”字與其它字根相組合會造出壹些什麽字:

甲骨文“妊”字。但是《甲骨文字典》卻誤將它當作?“妿”字,並說其音讀為“嘉”。郭沫若、唐蘭皆持此說,而徐中舒先生在字典中亦采用其說。但本博以為這是壹個很大的錯誤,因為這個字從“壬”從“女”,即現代漢字“妊”的本字。但是“妊”字對於現在來說是女子懷孕的意思,然而在甲骨文蔔辭中,“妊”這個字主要是指胎兒尤其是指的是男孩、男嬰的意思。在蔔辭中,男嬰稱之為“吉妊”,生男孩稱之為“娩吉妊”。如果是生女孩,就稱之為“娩不吉”或者“娩不其妊”。故甲骨文之“人”字皆不讀為“人”,而男孩、男嬰皆讀為“妊”(人)也。男孩為何以稱之為“吉妊”?因為甲骨文之“吉”字,並非僅僅代表“兇吉”之“吉”,因為“吉”是“接”的意思。男孩長大了可以傳宗接代,故稱之為“吉妊”,即接續香火之人也。

蔔辭例句:戊辰蔔,彀貞,婦好娩不其妊,五月。

蔔辭例句:壬寅蔔,彀貞,婦……娩妊。王占曰,其唯……申娩吉妊,其唯甲寅娩不吉,賓唯女。(商王經過占蔔,認為生男生女與嬰兒出生時辰有關,故有此占。賓,女孩的別稱。女大不中留,故稱之為賓。)

甲骨文“妊”字的另壹種寫法。也許只有奴仆(即小臣)生的孩子,“妊”字才這麽寫,可見甲骨文還具有壹定的階級屬性。

蔔辭例句:辛醜蔔,夬貞,小臣娩妊。

蔔辭例句:戊午蔔,婦石壬十三月。(以壬作“妊”為“兒子”代稱,婦石的兒子有十三個月大了)

蔔辭例句:福至中女壬。(以壬作為懷孕的代稱)

《甲骨文字典》把它當做“老幼”的“幼”字。 《說文》: “ 少也。從幺從力。 ” ?可見,很早以前人們都是這樣認為的,幺是小的意思,力加上小,表示力氣小,所以叫做“幼”。但是如果我們理解了“紉”(即壬)的意思,就很容易明白:“幺”是細絲的意思,“壬”是“接續”的意思,兩者加在壹起,那麽“幼”(拗)的意思不就是用手指頭那麽壹撚,使兩個線頭發生扭轉從而纏繞在壹起嗎?因而“幼”和“壬”的意思很相近,“壬”是接續的意思,是目的,而“幼”則指的是接續絲縷所用的動作而已。因此,“幼”字原來本無“幼小”之意,它不過是紉線時所做的壹個扭轉加上纏繞的動作而已。詞語“扭捏”,即“幼”(拗)字本義也。

甲骨文“男”字。人們壹直以為:古人男耕女織,因為男子要在耕田時用力,所以“男”字才這麽寫:壹個“田”字再加壹個“力”字。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男字是壹個多音字,“男”的另壹種讀音即讀為“任”。而甲骨文“男”字與“任”字是通用的。故“妊”成為男孩子的代稱。可見甲骨文“男”字並非由“田”和“力”組成,而是由“田”和“壬”組成的。其中“壬”字是作為聲符,但也有男子的意思。此外,中國古代姓氏多從“女”字,因此“妊”就是“任”姓,壹個古老的姓氏。

這個字是在兩個“壬”字上加壹橫使其相並,意為兩股絲縷相纏。其字在字典中無解,但其實是甲骨文“纏”字。纏古文或作“繟”字,絲束也,紡線也。其字為兩“壬”(絲縷)相並,其音為“蟬”(蟬聯)、“殘”(相害)、“戰”(相接)。其義為兩兩相交、相接也。或借為“戰”字,如“龍戰於野”,意為陰陽相交,陰陽相接也。

蔔辭例句:丙辰蔔,王貞,勿令纏(戰)。

甲骨文攙字。幫扶也,相攜也。

蔔辭例句:攙母祀於豩。

纏字的另壹種寫法。蔔辭用作殷先王“河亶甲”的專用名稱。“亶”字古音“蟬”。

蔔辭例句:癸卯,王蔔,貞,旬亡禍。王占曰:大吉。在九月甲辰祭纏(亶)甲,列小甲。

甲骨文“戔”字,它是“戰”的本字,會意,兩“戈”相接謂之戰也。又作相殘之“殘”字。?“戔”字在現代方言口語中含有“挑釁”和“侵犯”的意思,但是在書面語言中早就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纏”字,比如說某人很“難纏”,不可招惹也。

蔔辭例句:貞,勿乎戰工(?)方。

壬上加壹橫,這是甲骨文“尤”字。“尤”謂何物?長期以來人們把這個字當做“優秀”之優,“優異”之優。但是卻講不出理由,因為不知道“尤”到底指的什麽?本博以為,尤即“抽”字是也。又作“紬”字,總之還是與古人的紡織活動有關。今此“紬”字已廢而不用了,或演變為“綢”字,則其音義皆失也。何謂?“紬”??《說文解字註》曰 : “ 大絲繒也。 大絲較常絲為大也。左傳。衞文公大帛之冠。大帛謂大絲繒。後漢書大練亦謂大絲練也。獨說飛軨以緹紬廣八尺。長拄地。今繒帛通呼為紬。不必大絲也。叚借為抽字。史記。紬石室金匱之書。徐廣音抽。師古漢書音胄。皆是也。音胄謂同籒也。籒者,讀書也。釋名曰。紬,抽也。抽引絲專出細緒也。與許說迥異。 從糸。由聲。 ”

許慎說“紬”?為大繒絲,不確。段玉裁引《釋名》,“紬”者抽引絲出細緒也,乃是正解。本博以為,“由”字本作“尤”,絲縷之首端頭緒是也。故以“壬”上加壹橫,以為絲縷之開端。尤既為首,故稱“優秀”。“蚩尤”亦作“蚩由”,禍首也。尤字或借作擾字,亂也,煩也,又借作憂心之“憂”。蔔辭以“尤”作“憂”,同音假借是也。

蔔辭例句:丙午蔔,貞,亡尤(無憂)。壹月。

甲骨文“劦”字,此字今作“協”字,謂之“三力協同”或“協和”,非也。 《說文解字註》: “ 同力也。 同力者,龢也。龢,調也。 從三力。 會意。胡頰切。按此字本音戾。力制切。十五部。溔送^與恊、勰、協同音。而不知三字皆以劦會意。非以形聲也。惟不以劦為聲。故三字皆在八部。而劦聲之荔珕則皆力制切。在十五部。 山海經曰。惟號之山。其風若劦。 北山經曰。母逢之山。北望雞號之山。其風如颲。郭傳。颲,急風皃也。音戾。 ”

本博以為,許慎、段玉裁均未能正確解讀此字,唯段氏得其音也。《甲骨文字典》亦未能正確解讀此字,究其原因還在於對甲骨文“壬”字解讀的失誤。甲骨文劦字,即現代漢字“力”的本字,其本義為多股絲縷(即壬)的糾合,因為強勁,故而有力。而“壬”字又指男人,“三人”即眾人是也。但劦字的含義卻遠比現代漢字“力”要豐富得多。劦即強有力之力,又可通作列、烈、颲、厲、例、掠、略等字,唯獨不與“協”(恊)字相通也。

甲骨文“劦”字的另壹種寫法,其用法與上壹字相同。

蔔辭例句:丁醜蔔,行貞,賓父丁劦(略)亡尤。(劦借作略,略無憂也)

蔔辭例句:丁未貞,勺歲於劦(列)構。(劦作列,行列之列也)

蔔辭例句:甲子蔔,其飲劦(例)日,太乙咤於祖乙。(劦作例,方言,例即代詞“那”字)

蔔辭例句:癸卯蔔,貞,王賓武丁舞妣癸,劦(例)日亡尤。(劦作例,同上)

蔔辭例句:東方曰析,風曰劦(烈、掠)。

蔔辭例句:貞,諦於東方曰析風曰劦(烈、掠)。

蔔辭例句:大令眾人曰劦(略、掠)田,其受年。(略田,即略土封疆,又稱裂土封疆,有搶掠、侵占他人土地之意。今有學者以為“劦田”即“協田”,謂之“協力耕田”,大錯。

甲骨文“壬”字。前面說過甲骨文壹***有兩個“壬”字,前文解析了第壹個“壬”字及其相關的衍生字,第壹個“壬”字即“纴”的本字,今寫作“紉”,意為絲縷之“接續”,而並非“力量”之“力”。但“纴”字如今廢棄不用了,現寫作“縫紉”之“紉”。第二個“壬”字即甲骨文“十天幹”中的“壬”字,“十天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壬”字排在第九位。

“十天幹”是什麽呢?殷商帝國的君主們以太陽自居,十天幹即分別指位於太陽樹上、下枝上的十個太陽,他們以十天為周期,稱作壹旬,輪流值日,普照大地,這象征著殷商王室即太陽家族。“十天幹”同時也是壹種有實際意義的排列,它代表著殷商民族的壹句古老的禱告辭。其中前四位為“甲乙丙丁”,甲即是數字“十”;乙即是燕乙乙,也就是太陽鳥,或稱“玄鳥”;丙即“賓”字;丁是巔,即“天”字。所以“甲乙丙丁”意指十個太陽輪流往返於天。所謂“戊己”,指“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戊者戎也,指戰爭和武力;己者紀也,指祭祀祖先、緬懷歷史。歷史是民族之本,故古語曰“欲滅其國,必滅其史”是也。“庚辛”即“更”和“新”,指通過“祀”與“戎”,使國之氣象日新月異也。“壬癸”分別指的是兩種度量工具,“壬”是尺子,又稱為“矩”,而“癸”即圓規之“規”是也。兩者並列,其中“壬”喻國土之廣,而“癸”喻國土之大也。亦或曰:壬者高也,癸者圓也,太陽高而且圓,象征著國運之昌盛。

《甲骨文字典》作為“任”字,此字古文又通於“男”字。但本博以為,這是“仞”字,古代的壹種長度單位。古人度量物體每以人身為度,壹人兩臂平伸,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