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在清朝康熙年間由翰林院的張玉書及陳廷敬擔任主編,參考明代的《字匯》、《正字通》兩書而寫,是壹套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詳細漢語辭典,重印至今不輟。
《康熙字典》字頭下列有該字的不同音切和意義,除僻字僻義外都引錄書證。清代法律規定,凡讀書人策應科舉考試,書寫字體必須以《康熙字典》為標準,因此,該書對學術界影響很大,成書之後,流行極廣,至今仍不失為壹本有價值的語文工具書。
《康熙字典》有清代的木刻本,晚清時,上海出現了好幾種影印本,中華書局過去會用同文書局的影印本為底本制成鋅版,現在利用存版重印,並附王引之的字典考證於後,以供參考。
乾隆年間,王錫侯著《字貫》壹書,第壹次指出了《康熙字典》在引證、釋義等方面的缺點,然因冒犯皇帝“禦定”的威嚴,落得滿門抄斬,其著作也被付之壹炬。至道光7年(1827年)王引之奉皇帝之命,著《字典考證》校正了部分《康熙字典》引書方面的錯誤,當中引用書籍字勾訛誤***258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