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誰能給我壹些古代避諱的壹些軼事?

誰能給我壹些古代避諱的壹些軼事?

國諱:

指舉國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須遵循的避諱。本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故又稱君諱、公諱。後來擴大,諱及皇後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號、帝後謚號、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

陰歷壹月古時本來又叫“政月”,這是因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壹年的第壹個月裏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並決定壹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於秦始皇壹月出生,取名“嬴政”,以後就把“政月”改為“正月”。“正月”的“正”不再讀“政”,而讀作“征”了。

秦始皇的父親名子楚,於是把楚地改為“荊”。

呂後名雉,當時文書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雞”二字代替。

漢文帝名叫劉恒,於是把恒娥改名“嫦娥”,把恒山改為“常山”。

漢武帝叫劉徹,漢初有個知名辯士叫蒯徹,史書上就改稱蒯徹為“蒯通”。

漢光帝名叫劉秀,曾壹度把秀才的名稱改為“茂才”。

漢明帝叫劉莊,當時竟把《莊子》壹書改稱為《嚴子》。

宋仁宗名趙禎,蒸包子蒸饅頭的“蒸”字就得改為“炊”字。

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構,為避“構”字而牽及“夠”等字達五十多個!

王嬙字昭君,避晉文帝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

晉簡文帝鄭後小字阿春,用作書名的春秋改為“陽秋”。晉人孫盛所撰史書因名《晉陽秋》。

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觀世音略稱為“觀音”,民部改稱為“戶部”。

女真族唐時服屬於契丹,因避契丹主宗真之諱,嘗改稱為“女直”。

唐代宗名豫,薯蕷曾經改名為“薯藥”;宋英宗名曙,薯藥又改名為“山藥”。

清代入關代明的第壹朝皇帝世祖名福臨,為了緩和民族矛盾,曾下詔布恩,特許臣民可不避諱福字,假惺惺說:“不可為聯壹人,致使天下之人無福。”乃口血未幹,有清壹代竟大興駭人聽聞的文字獄,其中多有涉及避諱的奇談怪論。

康熙年間,因明大學士朱國禎生前在經清人莊廷鑨冒名出版的《明書》中曾直書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名,輾轉株連冒名的出版者以及修訂、校閱、寫序、署名、刻字、印刷、賣書、藏書、官員等達數百人,處死刑者七十余人。

雍正年間,主考官查嗣庭摘用《詩經》中的“維民所止”作為試題,經人告發說題中“維止”二字是暗示將“雍正”砍頭示眾,病死獄中慘遭戮屍梟首,兒子處斬,兄侄流放。

乾隆年間,內閣學士胡中藻引用《周易》中的爻象之說,以“乾三爻不象龍”為試題,題中有“乾龍”二字,龍與隆同音,竟判定是影射乾隆皇帝被送上斷頭臺。舉人王錫侯刪改欽定的《康熙字典》,重編作《字貫》,觸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名,判處斬刑,封疆大吏也因失察革職治罪。

家諱,是家族內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須在言行、作文章時避開以此為名的事物。它其實是國諱的壹種延伸,同國諱壹樣是封建等級、倫理觀念的體現。又稱私諱。

如淮南王劉安父名長,他主持編寫的《淮南子·齊俗訓》中引《老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時,改為“高下相傾,短修相形”。

南齊謝超宗的父親叫鳳。有壹次他去拜訪王僧虔,然後又去看他的兒子王慈。王慈正在練毛筆字。當時王氏子都以書法見稱於世。謝靈超看到王慈練字,隨口問道:“妳的書法和虔公比怎麽樣啊?”王慈因為他觸犯了家諱,毫不客氣地回敬道:“我和父親相比,猶如以雞比鳳”。謝超宗因此狼狽而退。

晉朝有個叫王忱的人,壹天去看望桓玄,桓玄用酒招待他,王忱因為剛因過藥忌冷酒,因此叫仆人去“溫酒”,誰知桓玄聽後突然大哭起來,原來他的父親叫桓溫,壹聽“溫”字就要痛抽水流涕,王忱討了個沒趣,只好匆匆告辭。

今天的人,恐怕沒有誰因為聽到與父母名字相同的字就痛哭流涕的,在我國古代,這種事情卻屢見不鮮,這樣的人也因此會獲得別人的尊敬呢?

這種方式也會成為排擠異已、打擊仇敵的壹種手段。南朝梁時的殷均,因恬靜好學,官至國子祭酒。武帝命他娶了永興公主,但永興公主很不喜歡他,每次召入,都命人在墻壁上寫上他父親的名字,而在古代,這樣的人也是層出不窮的,並以此為榮。

袁德師因為父親名高,便不吃糕這種食物;徐積父因為父親名石,從來不用石器,不踩石子遇上非過不可的石橋,便讓人背著他跑過去;北宋呂希純因為父親名公著,便不斷著作郎;劉溫搜因為父親名嶽,便終身不聽音樂,不到嵩月、華山等五嶽遊玩;韋冀的父親名樂,由於樂是個多音字,即可讀作音樂的樂,又可讀作快樂的樂,因此韋冀壹生中不僅不聽音樂,不遊高山大嶽,不飲酒做樂,甚至不參加可以使之“快樂”的活動,真是不可理喻。

最令人惋惜的怕要算唐朝號稱“詩鬼”的李賀了,就因為他父親名叫晉肅,“進”與“晉”音同而犯家諱,便不能參加進士考試,縱然他才華橫溢,也終無用武之地,終生不得誌,27歲便郁郁寡歡而死。韓愈因此憤而作《諱辯》,質問道:“父親叫晉肅,兒子就不能考進士;那如果父親叫仁,兒子豈不是不能作人了嗎?”但他的這篇文章,卻遭到了士大夫們的攻擊詆毀。

家諱並不全是避父親的諱,也包含避母親的諱,唐代大詩人杜甫被稱為詩聖,壹生***寫了近三千首詩,各種題材十分廣泛,但據說因其母親名叫海棠,所以他雖寓居海棠頗負盛名的四川多年,卻從未寫過海棠詩。

子輩需要避長輩的諱,奴仆也要避開所有主子的諱。北齊的熊安,壹次去見和士開、徐之才。徐父名熊,和父名安,他因為自己的名字和他們犯講諱,於是將自己的姓,名的第壹個字都改了,自稱為觫觫生。為了討好主子,也不怕自己觸黴頭了。

《紅樓夢》中這樣例子很多。林之孝的女兒原名紅玉,因為犯了寶玉的諱,只好改為小紅。薜蟠的老婆叫夏金桂,更是厲害。她在家時,不許人口中帶出“金桂”兩字來,凡人有不留心,誤道壹字者,他便定要苦打重罰才罷。壹日她與香菱說話,香菱不小心忘了忌諱,金桂的丫環便說:“妳可要死!妳怎麽叫起姑娘的名字來?”

凡避諱者,都須找壹個意義相同的字來代替。司馬遷的父親諱談,《史記》中因此無壹“談”字,連趙談都改成了趙同,廢棄了編著書字應求完備的宗旨。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因為諱“申序”,向來不為別人作序,如果必須作這類文字,則改為“敘”,後覺不妥,又改為“引”。這種辦法雖然勉強可行,但已經明顯地妨礙了文字的準確性。如避諱“長”字及同“長”相同的音,琴的長短還可勉強稱為“修短”,而腎腸則不能改為“腎修”了。因此那時的人們在避諱問題上真是費盡了心思。

中國民間流行著這樣壹個巧媳婦的故事:有壹個巧媳婦的公公叫王九。有壹天王九的朋友張九、李九,壹個提著壹壺酒,壹個拿著韭菜來請他喝酒。因為王九不在家,請這個兒媳婦代為傳話。等王九回來,兒媳婦對他說:“張三三,李四五,壹個提著連盅數,壹個拿著馬蓮菜,來請公公赴宴席。”

好在是個巧媳婦,倒也拐彎抹角地把話傳清楚了。若是遇上壹個笨點的媳婦,結果會怎樣?傳說壹個女人的丈夫親屬中有叫羊、狼、河、蘆等名字的。壹次她告訴丈夫在河的對岸的蘆葦叢中有狼在竊羊時說道:“看呀!在潺潺者的那邊的索索者當中,壹只嗥號者正在拖走壹只咩咩者。”這恐怕是避家諱的極致了。

家諱也是受法律保護的。《唐律》中規定:凡是官職名稱或府號犯了父祖的諱,不得“冒榮居之”,例如父祖中有叫安的,不得在長安縣任職;父祖名中有“常”的,不得任太常寺中的官職。如果本人不提出更改而接受了官職,壹經查出後削去官職,並判壹年的刑罰,無怪乎古時的人對諱咿恐避之不及呢。但比起國諱,家諱中寄寓著對長輩們的親敬、崇仰與懷念之情,帶有更多的自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