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時期,漯河因濱臨隱水(今沙河)故稱隱陽城,屬召陵縣管轄。
南北朝時期,隱陽城改稱奇雒城。
北朝魏軍攻占許昌城後,南朝宋所屬的潁川郡治便設在召陵縣的奇雒城,領召陵、曲陽、臨潁三縣,稱南潁川郡。
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和文字學家許慎誕生於漯河召陵,他編纂的《說文解字》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譽為“文宗字祖”。
隋朝時,漢代以來的行政區劃由州、郡、縣三級,改為州、郡兩級,南潁川郡遂被取消。
隋煬帝大業年間,將召陵縣並入郾城縣,奇雒城改名殷城,因它緊傍隱水,隱水又名殷水,城隨水名。
元代,因沙澧河相匯處,河灣狀似海螺,將上口鎮更名為螺灣河鎮。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東定陶進士喬遷任郾城知縣,認為“螺”字用於地名不雅,遂改“螺”為“漯”。
清末,京漢鐵路在這裏修建車站,取名漯灣河車站,因名稱字多,為便於書寫和稱呼,省略為漯河車站,漯灣河鎮也隨之稱漯河鎮,屬郾城縣。
1927年,國民 *** 二次北伐,唐生智部與奉系軍閥在漯河、郾城、臨潁激戰,奉軍傷亡萬余,潰走許昌。
1944年5月5日,漯河被日軍侵占。
1945年9月20日,日軍中將鷹森孝在漯向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劉峙簽投降書。
1947年12月19日,由人民 *** 第三野戰軍陳賡兵團四縱隊攻占。
1948年1月,建立市人民民主 *** 。
1948年7月,設立縣級漯河市。
1986年1月,漯河市由縣級市升格為省轄市。
擴展資料:
漯河市位於河南省中南部,伏牛山東麓平原與淮北平原交錯地帶。
地理坐標為東徑113°27′--114°16′,北緯33°24′--33°59′,屬暖濕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常年降水量786毫米。
總地勢西高東低,有少量黃土崗分布,農業基礎條件較好。
境內有大小河流81條,為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
淮河兩大支流沙河、澧河貫穿全境並在市區交匯,濱河城市特色明顯。
漯河市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幹燥,夏季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為14.7℃,日照時數平均為2181小時,年降水量為786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