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王衛二劉傅傳文言文

王衛二劉傅傳文言文

1. 傅嘏善言虛勝的文言文\.解釋

魏書·傅嘏傳, 傅嘏,字蘭石,北地郡泥陽縣人,傅介子的後代。

伯父傅巽,黃初年中任過侍中尚書。傅嘏二十來歲就聞名遐邇,司空陳群征聘他為自己的僚屬。

當散騎常侍劉劭正在制定《都官考課》,傅嘏對此舉提出異議說:“據說帝王之制宏大廣遠,聖人之道玄奧深妙。倘若不具備如此的才能,則道不虛行,神明就會把它寄托於人。

壹旦國家的政治制度有所虧頹而且逐漸荒廢,就會言路堵塞,六典混亂。原因在於聖人之道弘遠而眾人的才能無法企及。

劉劭的考課之論,雖然想要尋求前代考核官吏進退升降的條文,但是這些制度條文大多已經殘缺不整,流傳下來的有關禮的記載,也只有周典,講的是外封侯伯以安定邊藩,內立各司以完善六職;土地有壹定的稅貢,官員有壹定的準則,百官各司其職,百姓各安其業。故考核的成績便於管理比較,而官員的進退升降便易於貫徹執行。

我們魏國繼百王,承秦漢,眾多的制度無不整理采納。自建安到現在,撥亂反正,奠基開國,掃除兇逆,平定遺寇,軍政要事,接連不暇,待開始治理國家時,權力和刑法並用,文武百官軍國通往,因時因事,隨機應變,由於事務繁雜,而有些概念、內容又有所改變,故要把古代的典章制度壹味搬至今日,就很難行得通了。

因為制度的建立應該考慮國家的長治久安,或許並不貼切於近日;法規的建立應依據當時的情況,有些並不足以流傳後世。建立官位,調整職務,管治百姓,清理財物,這是立本;考察官員,糾改舊規章,這是治末。

本還沒立而先建末,治國大略還未完備卻先行考課,恐怕不能品評賢愚,區分明暗吧。從前先王選拔人才,壹律先根據他在本地的品行,再讓他在學校裏講解道德。

行為端正者稱為賢才,道德高尚者稱為能士,然後由鄉人把賢才、能士推薦給先王。先王接納他們後,再依其才能分配職務,這便是先王招賢納才的標準和過程。

當今國內的人才紛至京城,沒有鄉人的舉薦,選拔賢才則由吏部專門負責,按照品德則實際才能未必具備,授予官職的高低也未必和他的德行相符。這樣就難以人盡其才。

綜觀國家的制度,內容廣,意義深,實在很難論說周詳啊!”齊王曹芳正始年間,傅嘏被授予尚書郎,後又調任黃門侍郎。當時曹爽主持國政,何晏為吏部尚書。

傅嘏對曹爽的弟弟曹羲說:“何晏外表恬靜清淡,但是內心險惡陰暗,貪圖私利,不考慮立身行事的根本。我斷定他壹定會先迷惑妳們兄弟兩個,那時仁人賢士將會疏遠妳們,而朝政也就會因此日趨衰敗了。”

何晏等人因此懷恨在心,因為壹點兒小事就把傅嘏的官職罷免了。後又被征召為滎陽太守。

他未去就職,太傅司馬懿就把他請去擔任從事中郎。曹爽被誅殺後,傅嘏被任命為內掌帝都、外統京畿的河南尹,後又調任尚書。

傅嘏始終認為:“從秦始皇開始廢除分封,設官分職,不同於古代的制度。漢、魏沿襲秦制,壹直沿用至今。

但是儒生學士,都想把三代的禮制交錯綜合起來,然而禮弘大廣遠,不壹定適合今天的形勢,制度也常常和具體事務相違背,以至名實不符。這也是歷代都不能達到大治的***同原因。

很想大力改定官制,依據古代正本清源,但是如今正值帝室多難,未能實施。”當時魏國正在計劃伐吳,三次征求獻策各不相同。

齊王下詔讓傅嘏談談看法,傅嘏說:“想當年夫差淩齊勝晉,威加四方,最終還是引禍姑蘇;齊閔兼土招境,辟地千裏,最終還是自遭顛覆。善始不壹定能善終,這是古代的明證啊!孫權自從破關羽奪荊州之後,洋洋得意,窮兇極欲,因此宣文侯極力籌劃大舉。

如今孫權已死,把兒子托付給諸葛恪,假如他能矯正孫權的苛暴,減除吳國的虐政,使老百姓免遭困苦,得到新政策的實惠,又能內外壹齊考慮,避免覆舟之險,雖然不能保證吳國能永遠保持完好,也足以在長江以南延長壽命了。現在朝裏議論紛紛,有的說要泛舟徑渡,橫行於長江以南,有的說要四路並進,攻擊吳國的城壘,有的說要大獵於疆場,伺機以動。

誠然,這些都是破敵的常用辦法。但自治兵以來,幾次證明我軍的力量尚且不足,吳國作為我們的仇敵,已經近六十年了,他們偽立君臣,但還能夠患難與***,元帥新喪以後,他們上下憂危,把戰船排列在重要的渡口,憑借險要堅守城池。

因此像泛舟渡江,橫行於長江以南那樣的計劃是並不實際的。只有在邊境上壹邊大規模打獵壹邊進軍的辦法,還有可能行得通。

出兵時要發安民告示,進攻時抓到俘虜不許搶劫財物,坐吃歷年積存的糧食,不用派很多兵去運送,不誤戰機,不勞遠征,這倒是軍事上的當務之急。從前樊噲願意帶十萬大軍橫行匈奴,季布當面指出他的短處。

如今有人想越長江、入險境,攻下敵人的巢穴,這便有如樊噲。不如嚴明法令,訓練士卒,制定萬無壹失的計劃以抵禦敵兵,必會立於不敗之地。”

後來吳國的大將諸葛恪破東關後,宣稱要殺向青州、徐州,魏國匆忙備戰,傅嘏參議時認為:“淮海並不是敵軍敢於輕易進取的路徑,當年孫權派兵入海,兵船遇浪沈溺,幸存者寥寥。諸葛恪怎敢把眾多將士的性命寄托於海水,以圖僥幸呢?諸葛恪不過是要派素習水軍的偏將,帶領小部分人馬從海路上溯淮水,佯攻給青、徐的守軍看,以迷惑、牽制。

2. 嵇念什麽

拼音:jī (壹聲)詳細釋義 山名。

嵇山 嵇jī姓。在各方言中,嵇姓的讀音亦不相同 如:yi(第二聲) 、ji(第壹聲,第二聲) 和 xi(第壹聲)。

康熙字典 寅集中山字部嵇 ·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9 正字通同嵆。 說文解字:卷九山部嵇 山名。

從山,稽省聲。奚氏避難特造此字,非古。

胡雞切 文十二 新附 嵇(姓):商音。譙郡。

夏少康封子於會稽,遂為稽氏;漢初徙譙,改為嵇氏。 晉有嵇康 三國誌·魏書·王衛二劉傅傳》雲:“時又有譙郡嵇康,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奇任俠。

至景元中坐事誅。”按魏元帝景元凡四年(260—263年),又《晉書·嵇康傳》記康被誅時年四十,故《資治通鑒》將時間系於景元三年,即262年,文學史界訂嵇康生卒年為223——262年,當是依此而定。

關於嵇康被誅的時間,裴松之為《三國誌》作註時還見到不同的記載,如幹寶、孫盛、習鑿齒等人皆雲康於魏高貴鄉公正元二年(255年)被誅,裴氏認為他們的記載有誤,故專門作了考辨。又,《世說新語·任誕》雲: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

徐震先生《世說新語校箋》雲:“按《晉書·阮籍傳》,籍以魏陳留王奐景元四年卒,年五十四,則其生當在漢獻帝建安十四年。”《山濤傳》言卒於晉武帝太康四年,年七十九,則當生於建安十年,長阮籍四歲。

《嵇康傳》但雲死時年四十,不言死於何年,《通鑒》系其事於景元三年,則其生當在魏文帝黃初四年,蓋小山濤十八歲,小阮籍十四歲,故雲“少亞之”。按《通鑒》記嵇康事跡,主要依據《晉書》,但也利用了《三國誌》,故抄錄了其中“譙郡嵇康”至“尚奇任俠”壹段,而《三國誌》雲康景元中坐事誅,故《通鑒》將其事系於景元三年,審矣。

但《晉書》記嵇康事跡以及徐先生考嵇康生卒年,皆未利用《三國誌》的材料,故有所失。 莊萬壽先生則認為嵇康的卒年應為景元四年。

即景元三年冬鐘會雖任鎮西將軍,但仍有可能兼領司隸校尉,而伐蜀真正開始在景元四年,故嵇康被害的事件下限完全可能在景元四年。根據《與山巨源絕交書》的線索,山濤於景元二年除吏部郎,《絕交書》言“前年自河東還,聞……”,則絕交書當作於景元三年。

《絕交書》言嵇紹“年八歲”,《晉書》載嵇紹“十歲而孤”,若持景元四年論,自作《絕交書》至嵇康被害間有壹年以上,完全可以滿足這個時間差,若持景元三年則嵇紹的年齡誤差較大。

3. 《劉崧傳》文言文翻譯

劉松,字子高,是泰和人。

原來的名字叫劉楚。家境貧寒,致力苦學,天寒沒有爐火,手都凍裂了但是仍然抄錄不停止。

他自幼就很博學,天性清廉謹慎。兄弟三人***居在草屋裏,有薄田五十畝。

等到他顯貴後,也沒有增添任何田產。 十年都用壹條布被,直到被老鼠咬壞,才更換掉,但仍然把它修補改成衣服給兒子穿。

做官時從來不讓家人跟隨在身邊。到北平上任時,只帶了個書童,到達北平後就把他打發回去了。

黃昏時差吏們下班,只有他孤燈讀書,常常是壹直到天亮。他善於作詩,豫章人有推崇他為“西 *** ”的說法。

原文: 劉菘,字子高,泰和人,舊名楚。家貧力學,寒無爐火,手皸裂而鈔錄不輟。

崧幼博學,天性廉慎。兄弟三人***居茆屋,有田五十畝。

及貴,無所增益。十年壹布被,鼠傷,始易之,仍葺以衣其子,居官未嘗以家累自隨。

之任北平,攜壹童往,至則遣還。晡時吏退,孤燈讀書,往往達旦。

善為詩,豫章人宗之為《西 *** 》雲。 此文出自清朝·張廷玉《明史·劉崧傳》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壹部,***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誌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它是壹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 康熙四年(1665年),重開明史館,因纂修《清世祖實錄》而停止。

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徐元文為監修,開始纂修明史。於乾隆四年(1739年)最後定稿,進呈刊刻。

《明史》是我國歷史上官修史書中纂修時間最長的壹部。如果從清順治二年(1645年)開設明史館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進呈,前後歷時九十四年。

假如從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組織班子編寫起至呈稿止,為時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明史》修纂第壹階段無績可言的另壹方面原因,是史料的缺乏和人力的不足。

當時不僅沒有力量整理明朝的邸抄和檔案,而且在征求圖書時,獻書者也極少,就連最基本的史料明代歷朝實錄也不完整,天啟朝實錄缺少七年以後部分,崇禎朝因亡國而無實錄。如此種種,也限制了《明史》修纂工作的進展。

4. 房彥謙傳 文言文

房彥謙 〔隋〕字孝沖,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人,玄齡父。

大業(六o五至六壹六)時為涇陽令,謚定伯。善草隸。

《北史本傳》 房彥謙,字孝沖,本清河人也,七世祖諶,仕燕太尉掾,隨慕容氏遷於齊,子孫因家焉。世為著姓。

高祖法壽,魏青、冀二州刺史,壯武侯。曾祖伯祖,齊郡、平原二郡太守。

祖翼,宋安太守,並世襲爵壯武侯。父熊,釋褐州主簿,行清河、廣川二郡守。

彥謙早孤,不識父,為母兄之所鞠養。長兄彥詢,雅有清鑒,以彥謙天性穎悟,每奇之,親教讀書。

年七歲,誦數萬言,為宗黨所異。十五,出後叔父子貞,事所繼母,有逾本生,子貞哀之,撫養甚厚。

後丁所繼母憂,勺飲不入口者五日。事伯父樂陵太守豹,竭盡心力,每四時珍果,口弗先嘗。

遇期功之戚,必蔬食終禮,宗從取則焉。其後受學於博士尹琳,手不釋卷,遂通涉五經。

解屬文,工草隸,雅有詞辯,風概高人。年十八,屬廣寧王孝珩為齊州刺史,辟為主簿。

時禁網疏闊,州郡之職,尤多縱弛,及彥謙在職,清簡守法,州境肅然,莫不敬憚。及周師入鄴,齊主東奔,以彥謙為齊州治中。

彥謙痛本朝傾覆,將糾率忠義,潛謀匡輔。事不果而止。

齊亡,歸於家。周帝遣柱國辛遵為齊州刺史,為賊帥輔帶劍所執。

彥謙以書諭之,帶劍慚懼。送遵還州,諸賊並各歸首。

及高祖受禪之後,遂優遊鄉曲,誓無仕心。 開皇七年,刺史韋藝固薦之,不得已而應命。

吏部尚書盧愷壹見重之,擢授承奉郎,俄遷監察禦史。後屬陳平,奉詔安撫泉、括等十州,以銜命稱旨,賜物百段,米百石,衣壹襲,奴婢七口。

遷秦州總管錄事參軍。嘗因朝集,時左仆射高颎定考課,彥謙謂颎曰:“書稱三載考績,黜陟幽明,唐、虞以降,代有其法。

黜陟合理,褒貶無虧,便是進必得賢,退皆不肖,如或舛謬,法乃虛設。比見諸州考校,執見不同,進退多少,參差不類。

況復愛憎肆意,致乖平坦,清介孤直,未必高名,卑諂巧官,翻居上等,直為真偽混淆,是非瞀亂。宰貴既不精練,斟酌取舍,曾經驅使者,多以蒙識獲成,未歷臺省者,皆為不知被退。

又四方懸遠,難可詳悉,唯量準人數,半破半成。徒計官員之少多,莫顧善惡之眾寡,欲求允當,其道無由。

明公鑒達幽微,平心遇物,今所考校,必無阿枉,脫有前件數事,未審何以裁之?唯願遠布耳目,精加采訪,褒秋毫之善,貶纖介之惡,非直有光至治,亦足標獎賢能。”詞氣侃然,觀者屬目。

颎為之動容,深見嗟賞。因歷問河西、隴右官人景行,彥謙對之如響,颎顧謂諸州總管、刺史曰:“與公言,不如獨與秦州考使語。”

後數日,颎言於上,上弗能用。以秩滿,遷長葛令,甚有惠化,百姓號為慈父。

仁壽中,上令持節使者巡行州縣,察長吏能不,以彥謙為天下第壹,超授鄀州司馬。吏民號哭相謂曰:“房明府今去,吾屬何用生為!” 其後百姓思之,立碑頌德。

鄀州久無刺史,州務皆歸彥謙,名有異政。 內史侍郎薛道衡,壹代文宗,位望清顯,所與交結,皆海內名賢。

重彥謙為人,深加友敬,及兼襄州總管,辭翰往來,交錯道路。煬帝嗣位,道衡轉牧番州,路經彥謙所,留連數日,屑涕而別。

黃門侍郎張衡,亦與彥謙相善。於時帝營東都,窮極侈麗,天下失望。

又漢王構逆,罹罪者多,彥謙見衡當途而不能匡救,以書諭之曰:竊聞賞者所以勸善,刑者所以懲惡,故疏賤之人,有善必賞,尊貴之戚,犯惡必刑,未有罰則避親,賞則遺賤者也。今諸州刺史,受委宰牧,善惡之間,上達本朝,懾憚憲章,不敢怠慢。

國家祗承靈命,作民父母,刑賞曲直,升聞於天,夤畏照臨,亦宜謹肅。故文王雲:“我其夙夜,畏天之威。”

以此而論,雖州國有殊,高下懸邈,然憂民慎法,其理壹也。至如並州畔逆,須有甄明。

若楊諒實以詔命不通,慮宗社危逼,征兵聚眾,非為幹紀,則當原其本情,議其刑罰,上副聖主友於之意,下曉愚民疑惑之心;若審知內外無虞,嗣後纂統,而好亂樂禍,妄有覬覦,則管、蔡之誅,當在於諒,同惡相濟,無所逃罪,梟懸孥戮,國有常刑。其間乃有情非協同,力不自固,或被擁逼,淪陷兇威,遂使籍沒流移,恐為冤濫。

恢恢天網,豈其然乎?罪疑從輕,斯義安在?昔叔向置鬻獄之死,晉國所嘉,釋之斷犯蹕之刑,漢文稱善。羊舌寧不愛弟,廷尉非茍違君,但以執法無私,不容輕重。

且聖人大寶,是曰神器,茍非天命,不可妄得。故蚩尤、項籍之驍勇,伊尹、霍光之權勢,李老、孔丘之才智,呂望、孫武之兵術,吳、楚連磐石之據,產、祿承母後之基,不應歷運之兆,終無帝王之位。

況乎蕞爾壹隅,蜂扇蟻聚,楊諒之愚鄙,群小之兇慝,而欲憑陵畿甸,覬幸非望者哉!開辟以降,書契雲及,帝皇之跡,可得而詳。自非積德累仁,豐功厚利,孰能道洽幽顯,義感靈只!是以古之哲王,昧旦丕顯,履冰在念,禦朽競懷。

逮叔世驕荒,曾無戒懼,肆於民上,聘嗜奔欲,不可具載,請略陳之。 襄者齊、陳二國,並居大位,自謂與天地合德,日月齊明,罔念憂虞,不恤刑政。

近臣懷寵,稱善而隱惡,史官曲筆,掩瑕而錄美。是以民庶呼嗟,終閉塞於視聽,公卿虛譽,日敷陳於左右。

法網嚴密,刑辟日多,徭役煩興,老幼疲苦。 昔鄭有子產。

5. 世態炎涼文言文“拜為太守”壹句中“拜”解釋為什麽

拜:授予官職。

類似的的詞語還有:

1.表示官位升遷、任免類的詞語

(1)辟:征召。

例:太祖辟為丞相掾,賜爵官內侯。《三國誌·魏書·王衛二劉傅傳》

(2)遷:升官。

例:太尉李固表薦,征拜議朗,再遷為安樂太守。《後漢書·陳王列傳》

(3)拜:任命,授給官職。 例:同上。

(4)舉:舉薦。

例:舉進士,並擢制科,調義興尉。《新唐書·裴崔盧李王嚴列傳》

(5)擢:提拔、選拔。 例:同上。

(6)調:調遷。 例:同上。

(7)累遷:多次提升。

例:累遷吏部侍郎。(2003年高考卷)

(8)徙:改任。

例:(楊績)降長寧軍節度使,徙知琢州。《遼史·列傳第二十七》

(9)拔:提拔。

例:朕拔卿於仇虜之中。《貞觀政要》

(10)除:任命、授職。

例:無何,復除宣徽史,知河陽。《宋史·列傳七十五》

(11)轉:改任。

例:太祖敬納其言,轉幕府功曹。《三國誌·毛玠傳》

(12)攝:代理。

例:請知古攝吏部尚書,知東都選事。(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壹十壹)

(13)署:委任、代理。

例:署為府長流參軍。(1999年高考卷)

(14)典:主管。

例:玠嘗為曹掾,與崔琰並典選舉。《三國誌·毛玠傳》

(15)知:作某地的知縣。

例:(郭永)尋知大谷縣。(1996年高考卷)

(16)相:作某國的丞相。

例:且臣聞管仲相齊。《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17)出:由京城改地方官。

例:韋仁約彈右仆射褚遂良,出為同州刺史。(2000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

(18)黜、謫、左遷、貶:罷官、降官。

例:黜仁約為清水令(2000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

6. 《劉寵惠政治愛民》譯文

(劉寵)後來經過四次調動擔任豫章太守,又經過三次調動擔任會稽太守。山民的願望純樸厚實,竟然有頭發白了都沒有到過集市的,很讓官吏們頭疼。劉寵精簡多余繁瑣的捐稅,嚴禁非法的行為,會籍郡人大大開化。朝廷征聘他為將作大匠(官職名)。山陰縣有五六個老頭,龍眉白發,從若邪山(山名)山谷裏來,每人集資壹百錢送別劉寵。劉寵慰勞他們說:“父老鄉親何必如此辛苦自己?”他們回答說:“我們是山谷裏邊的淺陋百姓,從來沒有見到過州郡長官。別的太守在任時官吏到民間征稅徭役,到晚上也不停息,有時狗叫喚整夜,黎民不得安寧。自從您上任以來,晚上狗不叫喚,百姓不見官吏。我們老朽之人趕上了聖明德長官,如今聽說您要棄我們而去,所以互相攙扶為您送行。”劉寵說:“我的政績怎麽能大道您們說得那樣?父老們辛苦了!”每人選擇了壹枚大錢收下了。

改任為宗正、大鴻臚(官職名)。延嘉(漢桓帝年號)四年,替代黃瓊擔任司空(官職名),因為陰天大霧遮住陽光(古人認為天氣反常是大臣不稱職造成)免職。不久,任命為將作大匠,重新擔任宗正。建寧(漢靈帝年號)元年,替代王暢擔任司空,又改任司徒、太尉。建寧二年,因為解釋日食的奏章(不合帝意)免職,回到鄉裏。

劉寵前後歷任二郡的太守,多次升遷官至卿相,而生活簡約節省,家裏沒有儲藏的財產。曾經出京城,打算在亭舍投宿,亭舍的官吏勸止他,說:“(在酒樓)為準備了酒宴,用來招待您,不能完成了。”劉寵沒說話離開了,當時的人都認為他是長者(有德行的人),因為年老又病在家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