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我國是在什麽時候首次提出會計電算化?

我國是在什麽時候首次提出會計電算化?

我國首次提出會計電算化的時間是1981年。

1981年8月,在財政部、原第壹機械工業部、中國會計學會的支持下,中國人民大學和第壹汽車制造廠聯合召開了“財務、會計、成本應用電子計算機問題討論會”,第壹次正式提出了“電子計算機在會計工作中的應用”的問題,引入了“會計電算化”的概念。

會計電算化也叫計算機會計,是指以電子計算機為主體的信息技術在會計工作的應用,具體而言,就是利用會計軟件,指揮在各種計算機設備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難完成的會計工作過程,會計電算化是以電子計算機為主的當代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應用到會計實務中的簡稱,是壹個應用電子計算機實現的會計信息系統。

它實現了數據處理的自動化,使傳統的手工會計信息系統發展演變為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會計電算化是會計發展史上的壹次重大革命,它不僅是會計發展的需要,而且是經濟和科技對會計工作提出的要求。

作用

1、提高會計數據處理的實效性和準確性、提高會計核算的水平和質量、減輕會計人員的勞動強度。

2、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使財務會計管理由事後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先預測轉變,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礎

3、推動會計技術,方法,理論創新和觀念更新,促進會計工作的進壹步發展。

擴展資料

會計電算化系統就是在電子計算機中實現對會計數據的計算和處理過程,它的建立通常要經過如下過程:

1、系統檢查:主要任務是了解使用者的要求及現實環境。通過對企業調查,了解企業的組織機構、會計部門與其他部門的信息聯系;通過對會計部門的調查,了解會計記錄的特點和方法。系統調查的目的是要對信息做出科學合理的歸納、匯總,對業務的數據流做出準確的判斷分析。

2、系統分析的主要任務是明確新系統要做什麽,即通過對現有系統進行全面詳細的調查分析,用文字、符號、圖表來描述調查結果,包括系統總體結構及劃分,系統界面及內部接口、功能、數據流程圖、數據字典、輸入輸出要求等系統的邏輯模型,作為下壹個階段系統設計工作的重要依據。

3、系統設計:系統分析階段得到的邏輯模型只是指出了系統應該“做些什麽”,系統設計就是要根據邏輯模型提出壹個“如何去做”的具體方案,即系統的物理模型,

包括確定所需硬件資源、系統模塊結構圖、模塊設計說明書、數據庫設計、文件設計、代碼設計、輸入輸出設計等,編程人員根據這個方案就能編出滿足功能要求的應用軟件。

4、調試運行:設計完畢,首先以模擬數據對系統設計的各個環節進行測試,從而發現問題,不斷完善。其次,在正式交付用戶使用前,要人機並行操作若幹個會計月度,以便兩相核對,進壹步檢驗系統設計是否正確可靠。

百度百科——會計電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