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篡的壹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蔔、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壹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全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壹萬壹千零九十五冊,三億七千萬字。該書編成後,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淵閣。永樂遷都後,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宮內的文樓(即文昭閣)裏。嘉靖四十壹年(1562年)八月,謄寫副本壹部,從此《永樂大典》才具有正副兩部,分別珍藏在文淵閣和皇史兩處。全書舉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聞異見以及日、月、星、雨、風、雲、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隨字收載。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種古書資料,大凡經史子集與道釋、醫蔔雜家之書均予收輯,並加以匯聚群分,甚為詳備。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學、歷史、地理、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科學技術等方面豐富而可貴的資料。
沿革
1360年(永樂元年):明成祖下令修書 專家經過鑒定,認為這冊《永樂大典》確實是真正的原本,書的紙張也是中國古代上等的皮紙,值得慶幸的是,這冊《永樂大典》雖稍有損壞,但是它正文的大部分保存完好。這冊難得的國寶,最終收藏在了中國國家圖書館。那麽,《永樂大典》究竟是壹部什麽樣的圖書呢?這還要從明成祖朱棣講起……
朱棣是中國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他登基不久,在永樂元年,也就是公元1403年,就下詔命大學士解縉等人要編修壹部巨著,以傳後世。並且他親自制定了氣勢宏偉的編纂宗旨,“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蔔、僧道、技義之言,不壹書,毋浩繁”。
大學士解縉接到明成祖的命令後,立即著手開始編書的工作,他帶領100多人,夜以繼日,壹年後終於完成了。明成祖賜書名為《文獻大成》。然而他對此書並不滿意,認為內容太過單薄,沒有按照他的意願包羅天下的書籍。
負責編書的大學士解縉沒有完成好皇帝交待的差事,也是確有難處。編書任務來得突然,人手不夠,還要限期完成等。
明成祖了解情況後,決定增派人手,召集朝野文士,宿學高儒約三千人重新編修。為編纂此書,明成祖允許編纂者們調用皇家圖書館文淵閣中的全部藏書,還派人到各地搜采圖書,為編纂圖書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歷時六年,在明朝永樂六年,即公元1408年,書終於編好了,明成祖朱棣非常滿意,特將其命名為《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全書***22937卷,分裝成11095冊,光是目錄就長達60卷,總字數約3億7千萬字。
在此之前,中國的大型圖書集有很多,如唐代的《藝文類聚》有100卷,北宋的《太平禦覽》1000卷,而《永樂大典》有兩萬兩千多卷,它的規模之大、無與倫比。
《永樂大典》匯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種古書典籍,除了著名的經史子集,還有哲學、文學、歷史、地理、宗教、醫蔔等各類著作,包羅萬象,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壹部百科全書,它比著名的《不列顛百科全書》成書年代早了300多年。
《永樂大典》的編排方式非常科學,有點類似於今天字典的拼音檢字法,只是當時依據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韻》。其體例是“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也就是說,每個韻目下有很多單字,每個單字下分列與之相關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詩文詞曲等各方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