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人口越來越多,現在廣西白話文和南平話人口加起來超過2000萬。
廣西能說或聽得懂漢語方言的人口約3000萬。據1982統計,廣西漢族人口2200多萬,都講漢語方言。許多少數民族也使用漢語方言作為交流工具。廣西是中國漢語方言種類最多的省(區),包括粵語、西南官話、客家話、平話、桂北湘語和閩語。粵語人口最多,其次是西南官話、客家話、平話、桂北湘語和閩語。
粵語是廣西漢語中最流行的方言之壹,屬於茶語粵語。又稱白話。用戶人口超過15萬。主要分布在廣西東南部。以桂東北和縣到桂南南寧市、憑祥市為分界線。粵語主要講在線東南,差不多占廣西總面積的1/3;線西北說粵語的不多,分布比較分散。廣西的粵語和廣州的粵語差不多,都能聽懂。壹些粵語居民遷入少數民族地區,吸收了少數民族語言成分,形成了與廣州話有較大差異的方言,如勾樓粵語。
五洲粵語是漢語粵語的壹個次方言,在粵語中最接近廣州話。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平南縣的金奎大、丹竹、武林三鎮,桂平縣和蒼梧縣的金田鎮,和縣及其附近。內部差異非常小。用戶人口近654.38+0萬。以梧州方言為代表,語音系統有21聲母,46個韻母。
永勛粵語漢語粵語的次方言之壹。和五洲粵語差不多,可以互相理解。語音系統吸收了少數民族語言尤其是壯語的成分,元音普遍偏高,元音種類較多。主要流行於永州和周迅兩岸交通便利的城鎮,如南寧市、永寧縣、崇左縣、寧明縣、橫縣、屏南縣及柳州市部分地區。以南寧為代表點。
勾樓粵語是漢語粵語的次方言之壹。粵語人口最多,800萬以上;和廣州話差別很大。主要分布在玉林、梧州(平南縣、桂平縣除外)13縣市。音韻復雜,有10個聲調,是廣西漢語方言中聲調最多的壹個。漢語粵語方言中有非常罕見的全濁聲母B和D。很多字都失去了韻尾,如“梁”讀作lal23 ∞,“唐”讀作S nj21(音同“順”)。
秦連粵語是漢語粵語的次方言之壹。內部差異較小,與永訓粵語基本壹致。主要分布在欽州市、合浦縣(原名連州)、浦北縣、方城縣、靈山和北海市。語言的特點是舌聲母,沒有撮Y,有的地方只有七個聲調(比如合浦)。
西南官話是中國北方方言的次方言之壹。用戶人口在700萬左右。流行於桂林、柳州、河池及桂林、柳州大部分縣市,以及河池、梧州、百色部分縣市。除了桂林及其附近地區,其他地區的標準發音都是柳州官話,內部差別不大。廣西人民廣播電臺很早就開始播放以柳州普通話為主的節目。
桂林官話屬於中國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話。主要流行於桂林(含郊縣)和桂北部分地區,人口80多萬。鼻音化韻的鼻音成分明顯強於柳州官話。聲母沒有N和I之分,詞匯有自己的特點,比如“熱水”叫“艾35水”。
柳州官話是中國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話之壹。疫區和影響相當廣泛(見西南官話)。以柳州(人口60多萬)為代表,語言的主要特點是音韻簡單,詞匯語法古今兼收並蓄,南北貫通,以通用語為主。明顯的特點是鼻音韻,混入聲(喉塞)和尾韻(在其他地區廣泛流行不入聲)。意念系統安排如下:聲母16韻母36,聲調4。
客家方言屬於漢語客家方言,粵西次方言,流行於客家聚居區。內部差異不大,也能相互理解。語音系統在粵語的影響下更加復雜,與廣東梅縣客家話差異較大,詞匯和語法與普通話基本相同。用戶人口在500萬左右。廣西客家人的祖先大多是清朝乾隆年間從廣東梅縣嘉應府(今梅縣市、梅縣壹帶)遷徙而來,現在主要分布在廣西南部的陸川縣、博白縣、浦北縣南部、合浦縣東部、和縣、鐘山縣、昭平縣,以及李湛鐵路沿線。桂平縣、平南縣、象州縣、來賓縣、賓陽縣、玉林市的客家人口均超過20萬。還有很多客家人散居在柳州、桂縣、鹿寨、南寧、欽州、百色、河池、桂林等地。以陸川方言為代表,語音系統有23個聲母,48個韻母。
平話之名古已有之,但其含義至今不明,屬於哪壹種方言尚無定論。據《宋史》和族譜記載,平話居民的祖先是在宋代隨迪慶從山東來到廣西的。用戶人口超過200萬。桂林、永福、南寧郊縣平話居民集中。從臨桂縣沿鐵路到南寧市、橫縣,以及邕江上遊、右江沿岸,沿途主要水陸交通要道附近都有分散的平話居民。以柳州為界,分為北平話和南平話,差別很大,互相聽不懂。廣西北平話的語音系統不同於西南官話、桂北湘語、客家話、粵語、閩語,混合程度高,通用程度低。廣西南平話在語音、詞匯、語法上受粵語影響較大,但內部差異不大。王力曾經認為應該屬於粵語。以南寧亭子平話為代表的桂南平話,聲母22個,韻母43個。
閩方言屬於漢語閩方言的閩南次方言,又稱閩方言。方言居民祖籍多在閩南漳州地區,在廣西已有500多年歷史。現在主要分布在南流江兩岸的平南縣、藤縣、桂平縣、蒼梧縣、柳州市、和縣、羅城縣、來賓縣、永寧縣、博白縣、陸川縣、玉林市、北流縣等地,在桂林也有零星分布。內部差異不大,基本能相互理解。音韻復雜,鼻音重,包括鼻冠音mb聲母和鼻清音h聲母,以屏南閩南話為代表,語言系統排列如下:聲母18,韻母63,聲調10。
畢竟各種顏色的方言都是幾千年封閉自然經濟的產物。社會在變化,改革開放在深化,信息時代拉近了人們的距離,人們的交往範圍不斷擴大,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不斷加強。社會的客觀發展要求推廣普通話,暢通交流,構建和諧社會。
20世紀80年代以來,廣西推廣普通話的速度和質量前所未有。自治區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因地制宜,確立了“分階段、分地區、分層次推廣”的思路,采取先中心城市,再向縣城和邊遠地區推廣;先抓窗口產業,再全面輻射;先對教師、師範畢業生、公務員“普及”考試,再推廣到各行各業的做法。每年9月舉辦的“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今年是第八屆。以普通話為工作語言的人需要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通過這些基本措施,我區“普法”工作的規範化、標準化、制度化取得了突破性的實質性進展。
國家法律法規對正確認識和處理推廣普通話與民族語言文字的關系給予了明確的指導。憲法規定,“國家在全國推廣通用的普通話”,“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義務教育法》對語言文字和民族語言文字的規範使用作出了具體規定。
方言在“大眾化”趨勢中保持了應有的語言文化地位。語言沒有優劣之分,推廣普通話就是讓人們雙語。在會說方言的基礎上,還要會說普通話。推廣普通話不是簡單地“統壹”語言,更不是消滅方言,而是實現語言的主體性和多樣性的和諧統壹。
適度的方言發展空間
作為壹個民族自治區,廣西大約80%的人都是雙語者。根據國家法律和民族政策,廣西實行雙語制度,既使用少數民族語言,又使用全國通用的漢語方言。雙語和雙語體現了國家平等、團結、互助的民族政策,有利於民族的發展。
方言是方言區人民傳承母語文化、溝通感情的工具,少數民族語言是少數民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可或缺的語言。曾幾何時,雪村的《東北人是活雷鋒》以《我們那嘎》的東北味唱遍大江南北,其火爆得益於方言的揉捏。壹些網民自發建立方言網站,錄制方言歌曲。“莊在線”就是壹個典型的代表。民間宣傳保護方言的合法合理行為值得尊重。在很多旅遊景點,導遊用少數民族語言哼幾句山歌、民謠是必修課,可以拉近遊客與少數民族風情的距離...方言與文化傳播的關系不是推廣方言、擴大流傳,而是充分發揮其生動、鮮明、靈活的語言表達方式,更好地挖掘本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魅力,使其更容易被大眾文化所理解和接受。方言需要壹個適度的發展空間,過度炒作,擡高方言的地位,或者貶低方言使其低級趣味,都必須反對和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