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徐州有哪些遺跡與劉邦有關

徐州有哪些遺跡與劉邦有關

李文燁?我是陳婧涵!!

漢高祖劉邦在故鄉的遺跡

張榮起

改革開放以後,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全國豐富的文化遺產,都得到重新挖掘和利用。早在20年前,改革開放剛起步,漢高祖劉邦的故鄉沛縣,就聞風而動,在興建新項目的同時,整理修復了歷史上有名的“大風歌臺”及其它與高祖有關的文化遺跡,並率先向社會開放。消息見報後,我曾抱著好奇心,尋訪了這位出身小亭長的農民領袖後成為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壹代皇帝的故鄉遺跡。事雖過20余年,但所見所聞歷歷在目。

從沛縣汽車站西行不遠,便是融沛縣文化館與沛公遺跡為壹體的建築群了,進了大門向右拐,壹個圓形門的門楣上草書“歌風臺”三個字,門前兩側豎立著介紹“大風歌”碑和標誌“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進了圓門,左面墻壁上鑲雕著“漢皇遺跡”四字,迎面的屏風上鑲雕著“漢湯沐邑”四個大字。據說這是漢高祖衣錦還鄉,宴請鄉老,感激鄉土養育之恩,免除沛縣人民賦稅的紀念標語。向右走又壹道圓門,通向壹個肅穆幽靜的院落,這裏的壹切建築都保持著古色古香的民族風味。庭院正中建有收藏“大風歌”碑的“風歌臺”,名其為臺,實際是三間亭堂。堂門兩側雕刻著“去歸尚識真人氣,風起猶聞猛土歌”的對聯。堂內正面墻壁上鑲豎著古“大風歌”碑,左側鑲嵌刻有介紹漢高祖履歷的石碑,右側鑲豎著元代復制的“大風歌”碑,這兩座古碑原立在露天,因年代久遠,水患兵燹,風雨剝蝕,均已殘缺不全,字跡亦辨認不清。為保護古代文化遺產,1983年以來,沛縣人民政府付出壹定代價,組織人力重修此碑,縣文物工作者從“四體大字典”等書法名著中,將碑上剝落的原字悉數查清,精工摹刻新碑,豎立在“歌風臺”的右側。新制“大風歌”碑的正面由孟昭俊先生用篆體摹寫著:“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陽兮歸故鄉,安得猛土兮守四方”,傳說這首歌是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謀反,劉邦率軍征討,歸途經過故鄉置灑沛宮,邀宴父老,酒酣,揮筆而作。歌詞氣勢磅礴,雄壯激越,語言質樸,寓意深長,後人勒石記之,即為《大風歌》碑。

《大風歌》碑的篆書,筆力遒勁,風格莊嚴,結構勻稱,字形優美,是古代的藝術珍品。《沛縣誌》、《徐州府誌》載為東漢蔡邕所書,有人說是曹喜所書,今人馮亦吾先生考證是出自漢沛人爰禮之手。雖諸說不壹,但迄今留傳近兩千年,文物價值極高,曾吸引著無數名士遊客,為之題詞吟詠。在歌風臺右側,專建壹道碑廊,保留了歷代名家吟詠的遺跡。

大風歌碑重修之後,此重要文物得以脈緣相傳,原貌再現,既供遊人觀賞,又利後世研究,因歲值甲子(1984年),故命新碑為“甲子碑”。

在新立的《大風歌》碑前面,是漢高祖的“射戟臺”,“射戟臺”的亭柱上刻有“壹弦飛矢鳴畫戟,十萬雄兵禦征衣”的對聯,道出了這位中國歷史上第壹個農民皇帝的英雄氣概。

和射戟臺對稱的“歌風臺”右側,放有劉邦的歇馬石,從歇馬石的樹叢向後去,在歌風臺後院右角,有壹眼古井,傳說漢高祖用此井裏的水飲過戰馬。

從“歌風臺”後院左角的壹道圓門,可通向文化館的內院。雖然“歌風臺”院落並非闊暢,但前有入口,後有出口,可以接納源源不斷的遊客。

漢皇劉邦在故鄉留下的遺跡,雖為數不多,但處處閃爍著“大風起兮雲飛揚”的英姿勃勃,沛縣城裏有“風歌影院”、“風歌照相館”,車站招待所等公***場所張貼著書寫“大風歌”及介紹“歌風臺”與《大風歌》的條幅,由此可見,沛縣人民對這首叱咤風雲、膾炙人口的傑作,賦予了多麽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