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入富集在魚、貝中的甲基汞所致的公害病(環境汙染引起的地區性疾病),表現神經系統癥狀。是壹種有機汞中毒。1950年代日本九州水俁市及其附近地區,氮肥廠排出的含汞廢水汙染海水,汞受水底微生物作用而轉化為甲基汞。水俁灣附近漁村陸續出現神經系統疾病患者,1956年報道的首批病人,主要癥狀為肢端麻木、感覺障礙、視野縮小。以後在患者中陸續發現上肢震顫、***濟失調、發音困難、視力和聽力障礙、智力低下、精神失常等臨床所見。經過調查證實該病是長期食用被甲基汞汙染的魚類和貝類所致的甲基汞中毒,並定名為水俁病。據報道70年代日本正式確定為水俁病的病人達784名,有103名已死亡,另外尚有約3000名屬可疑病人。甲基汞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致先天性水俁病。也可通過母乳進入嬰兒體內。
水俁病的主要病理變化為大腦皮質細胞萎縮,嚴重者尚可侵犯小腦及脊髓。
70年代中國在東北松花江中、下遊地區的漁民中也曾發現過類似水俁病的病例。
水俁病為公害病的壹種。1956年左右於熊本縣水俁市附近發生,經確認後依地得名。不久,於新潟縣發現的新公害病亦稱為水俁病。其區別為:前者稱熊本水俁病;後者則為第二水俁病或新潟水俁病。
以上兩種水俁病,與痛痛病、四日市喘息並列為日本四大公害病。
名稱
“俁”,日文原作“俁”字。《名義抄》音“疑輔反”、《漢語大字典》釋為“‘俁’的新字形”,日語訓讀“また”。
臺灣教育部《國語字典》收有“水俁癥”壹詞。其解釋若下:“病名。由於工廠排放汙水,使有機水銀經過海生物分級濃縮,最後使人體累積至壹定程度而發病。受害的主要器官為大腦皮質,主要癥狀有隧道視野、運動失調震顫、語言障礙等。”
[編輯]
病例
為有機水銀中毒。患者手足麻痹,甚至步行困難, 運動障礙、失智、聽力及言語障礙;重者例如痙攣、神經錯亂,最後死亡。
發病起三個月內約有半數重癥者死亡,懷孕婦女亦會將這種水銀中毒遺產給胎中幼兒。
[編輯]
原因
1932年,新日本窒素肥料(窒素,即氮)於水俁工場生產氯乙烯與醋酸乙烯,其制程中需要使用含汞的催化劑。由於該工廠任意排放廢水,這些含汞的劇毒流入成海,被水中生物所食用,並轉成甲基汞氯(化學式CH3HgCl)等有機汞化合物。
當人類補食海中生物後,甲基汞等有機汞化合物通過魚蝦進入人體,被腸胃吸收,侵害腦部和身體其他部分,造成生物累積(或生物濃縮,Bioaccumulation)。
[編輯]
事件經過
1955年左右,水俁當地許多貓只出現不尋常現象。翌年,人類亦被確認發生同樣的癥例,當中的患者多為漁民家庭出身。這種怪病被稱為“水俁奇病”。此事造成水俁近海魚貝類市場價值壹落千丈,水俁居民由於陷入貧困,反而大量食用有毒的魚貝,使得災情擴大。
1959年,熊本大學醫學部水俁病研究班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水俁病原因為當地窒素工場所排出的有機水銀。然而,新日本窒素肥料立即否認此說,目前對事件處理相當消極。日本政府於1968年左右乃確認兩者之間的關系,但這樣的遲誤已造成災害擴大。
被認確為水俁病的患者,可從政府及新日本窒素肥料取得相關醫療費用。由於病情認定是由政府處理,也產生是否涉入政治的疑問及批判。
/zxzr/source/czhx/SHUI/88_SR.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