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的筆順:點、點、提、撇、點、撇、橫、豎、撇、捺、豎、橫折、橫、豎、橫。
潘的意思:
1、意水出河道,淹過道路和田地,故潘指河水漫流無方向的狀態,類似沼澤灘。
2、潘字起源於地名,後當地人冠以姓氏。當代雖有山川河流以潘命名,但是多用於姓氏。
字源解說:
潘是形聲字,々為形,番為聲。“潘”的本義是“淅米汁”即淘米水,古人認為淘米水可以用於洗沐。《劄記·內則》:“面垢,焊潘清釀。”鄭玄註:“潘,米瀾也。”陸德明《釋文》:“潘,淅米汁。”這句是說,父母臉上如有汙垢,做兒女的要用溫熱的淘米水為他們洗幹凈。《左傳·哀公十四年》:“陳氏方睦,使疾,而遺之潘沐,備酒肉焉。”
杜預註:“潘,米汁可以沐頭。”《新唐書·禮樂誌十》還談到授潘的具體儀式:“以盆盛潘及汁盤,升自西階,授沐者,沐者執潘及盤人。”徐鍇對“潘”的作用的說明,可以使讀者對“潘”的本義“淘米水”留下更深更全面的印象。
“潘”最早見於金文大篆。金文的字形僅作番。篆文從水,表示與水相關;番聲,表示聲音。隸變作,楷定作潘。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康熙字典釋義:
《唐韻》普官切《集韻》《韻會》《正韻》鋪官切,音拌。《說文》淅米汁也。《禮·內則》面垢燂潘請靧。
又水名。《說文》在河南滎陽。
又古邑名。《禮·檀弓》與縣潘氏。
又泉名。《水經註》濕水,又東逕潘縣故城,左會潘泉故瀆。
又《正韻》蒲官切,音盤。《列子·黃帝篇》鯢旋之潘為淵。
又《集韻》《韻會》孚袁切,音翻。米爛也。或作。
又《集韻》逋禾切,音波。潘旍,縣名,在臨淮。
又普半切,音判。縣名,在上谷。或省作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