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字康熙字典8畫
艾,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戰國金文。本義是艾蒿,後引申出美好的女子、年老的人、斷絕、悔恨等含義。
艾,形聲兼會意字。艸(艹)是形旁,表意,戰國金文上方是草,下半部分像把手放到草下;篆書形體像草,表示艾蒿是草本植物;?(yì)表聲,?也指治理,隸變後成為現代漢語中的“艾”字。
“艾”,本義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四五尺,葉片互生,呈長卵形,羽狀分裂,葉背生白毛甚密,夏秋之交開淡褐色小花;嫩葉可供食用,老葉曬幹後可以揉成“艾絨”,醫生用灸的方法灼艾來替病人治病,故《孟子·離婁上》有“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的比喻。
“艾絨”還是制作印泥的材料。“艾”也可以指美好的女子,如《孟子·萬章上》:“知好色,則慕少艾。”還可以指年老的人,如桓寬《鹽鐵論》:“五十以上曰艾老。”“艾”又能表示止、息、絕斷之意,如《左傳·襄公九年》:“大勞未艾,君子勞心。”
《左傳·昭公元年》:“壹世無道,國未艾也。”任何事情正在興盛的時候,其發展亦無止境,就叫作“方興未艾”。
“艾”字還能與“刈”字相通,可以當收獲、芟除、誅殺、治理講。還可以當作悔恨講,如《孟子·萬章上》:“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已身處來成語“自怨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