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寫出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成吉思汗、元世祖、明太祖、明成祖、康熙、雍正、乾隆的事

寫出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成吉思汗、元世祖、明太祖、明成祖、康熙、雍正、乾隆的事

楊堅(581-604),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人。隋朝開國皇帝。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華陰人(今陜西華陰),生於隋京師長安,是隋朝第二代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1]),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號貞觀。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天水秦安)。[2]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壹位書法家和詩人。

武則天(624年-705年),並州文水人,是壹位女政治家和詩人,中國歷史上唯壹壹個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壹(終年82歲)。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稱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1227),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Ghinggis Khan),意為“擁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長”。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162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難河上遊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1206年春天建國稱帝,此後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時候去世,埋葬在蒙古肯特山起輦谷。

孛兒只斤·忽必烈(Хубилай хаан,1215年—1294年),蒙古族,元朝的創建者。是監國托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蒙古尊號“薛禪汗”,他青年時代,便“思大有為於天下”。孛兒只斤·忽必烈建立了幅員遼闊的統壹多民族國家元朝。他在位期間,建立行省制,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鐘離人。明朝開國皇帝。幼時甚貧困,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暴政,至正十六年(1356年)諸將奉朱元璋為吳國公。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慶路後改為應天府。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國的統治。先後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建立了全國統壹的封建政權。為進壹步加強中央集權。洪武十三年(1380年),誅殺丞相胡惟庸,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洪武三十壹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於南京,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時事征伐,受封為燕王,指揮了洪武朝的第七次和第八次北伐,並取得大勝。後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侄兒建文帝。1402年奪位登基,改元永樂。他五次親征蒙古、出兵安南、東北設立奴兒幹都司、西北設立哈密衛,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壹與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編修《永樂大典》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他8周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735年),滿族,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清聖祖康熙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後,即德妃烏雅氏,1722—1735年在位,年號雍正,廟號清世宗,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清泰陵。雍正在位時期,平定了羅蔔藏丹津叛亂,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實行“改土歸流”、“火耗歸公”與“打擊貪腐”等壹系列鐵腕改革政策,對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後當了三年太上皇,實際掌握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年壽最高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間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並且當時文化、經濟、手工業都是極盛時代,他在發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確為壹代有為之君。廟號清高宗,謚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於清東陵,清裕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