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第壹性,人生命才第壹性。理由:沒有人生命就沒有對壹切問題的討論。
唯心和唯物、不是對立的而相互的、比如說風、眼雖看不見、那妳就不能說沒風,因有風過的響聲和痕跡、電看不見、但電機轉了、這就證明有電。上帝雖眼看不見,但有他所造的宇宙萬物、將他表明出來。
唯心主義是,首先壹定是在這個世界上第壹時間出現有人存在的時候才能看到有自己,唯心就是唯我,先了解自身,然後才慢慢發現自己周圍的人與事物上的認識,隨著時間的推移,不難發現,只要開闊視野和眼界,漸漸的擴大到所有的壹切所需的各種需求。世上萬物不皆屬於我,但,世上萬物皆我所用。先唯心唯我然後再唯物吧
妳所能覺察到的:
只有妳自己的內心世界,
只有妳的感官對自然事物的感受。
唯心、唯物,即矛盾對立,又相互交換更正認識,得出真理!
主要還是信仰的角度:如,為什麽打雷?搞不懂時是神!科學解開了,是電!推翻了唯心。
再問,電肉眼看不到,不能說神也看不到是無!推翻了唯物。
唯物:重事實,眼見為實……
唯心:看到的是暫時的,看不到的是永遠的……
等等,壹個註重地上的現實,搞科學研究宇宙!壹個註重直接主宰宇宙!各有道,道之深!其實人就處在矛盾中,或有時的自相矛盾中,只是作出的選擇而已!所以在認識中,唯心唯物都存在!如同代數式,缺壹個已知數,很難找到x克思數,即是真理…~
妳們老師對哲學壹無所知,Ta的認識水平跟動物差不多。動物絕不會懷疑它看到、聽到、摸到、感受到的外部世界是精神的,動物當然會認為是物質的,對於動物來說這有什麽好懷疑?
但是妳想想看,人類的五感,也就是感知外部世界存在的通道,收集了外部信息之後進入大腦,形成意識,妳才知道外部世界存在,如果把大腦中壹部分腦區破壞,比如嗅覺區,妳就聞不到香臭,妳對大便就沒有了排斥。進壹步,如果在大腦中加入電極放電,讓妳看到大便就釋放多巴黎感到快樂,妳說不定還會去吃大便。
妳看,感知外界的五感只不過是信息收集器而已,這將導致:
1.這個信息如果不來自客觀世界,妳也分辨不出來(比如VR嚇到人);
2.即使來自客觀世界,但是大腦經過扭曲,妳也認不出來(比如剛才大便的例子)。
所以妳根本無從分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的信息是不是絕對客觀,而且我告訴妳,信息進入大腦,已經不客觀,因為人獲取信息極為有限,比如妳聽不到次聲波,看不見紫外光,很多信息丟失了,到妳大腦中的只不過是被扭曲過的信息,就像戴了有色眼鏡,這樣的情況下妳能說“唯物”是真的嗎?物質釋放出來的信息妳真的接收到了嗎妳就敢說唯物?
從另壹個角度說,現代生活的大部分,飛機、手機、人工降雨、高鐵……這些都不是存在於自然界中的,都是基於人的(科學)理念制造出來的,動物能想象幾百噸的鐵在天上飛嗎?這在古代都是神,為什麽這些會存在?
因為它們都是人理念(心)的產物。科學從古代到現代經歷了幾次轉變: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再到絕對時空,再到相對時空,再到量子力學。如果有壹個客觀世界存在,那麽為什麽人類看到世界的理念發生那麽多次轉變?難道不應該恒久不變嗎?
也就是說,現代人造產物隨人的理念而變,人的理念又不斷變化,因此不可能“唯”物,因為物不變,壹旦唯物,就應該理念不變,啥都不變,很顯然事實並非如此。
當然唯心也不正確,主要問題在於“唯”字上,但是“心主義”應該是沒錯的。
妳可以讀壹讀康德和休謨,如果讀懂了就理解為什麽人無法達到絕對客觀世界。
妳老師跟妳說的那句話就屬於唯心主義,但我不說妳老師說的是對還是錯,因為壹旦下了這個論斷就會變成“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然後就會陷入唯物主義對,還是唯心主義對的糾纏之中,而且在這個糾纏之中妳怎麽都不會掙脫出來。
所以,妳老師的話不必聽,他只是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對唯心主義做出的判斷,但是這玩意哲學家們爭論了幾千年,不是妳老師壹句話就能解決的。因此強烈鄙視妳的老師,這種武斷的話也說的出來。
不管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都代表的是對世界的壹種判斷,爭論的地方在於,究竟是物質決定精神,還是精神決定物質。譬如壹個嬰兒剛生下來的時候,他是不知道有桌子、板凳和錢這些東西的存在的,但是妳能不能說桌子、板凳和錢因此不存在呢?
如果妳認為,那麽妳就是唯心主義者了,因為妳偏向於認為精神(意識)決定了物質的存在。反之,如果妳認為桌子、板凳和錢在嬰兒沒有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它是客觀存在的,就像就算沒有妳,太陽還是會升起落下。
而妳能夠知道、感受到這些運動和現象,是因為物質的客觀規律決定了這壹點。
唯物和唯心主義的解釋很復雜,而且它還有很多細分,以上的論述並不完整,但是基本要素就是這種,這兩種哲學觀念是想確定精神是世界的第壹性,還是物質才是世界的第壹性。換言之是意識決定了這個世界,還是物質決定了這個世界。
王明陽就是主觀唯心主義派別,他有句名言叫做:
這話是王陽明拿來回答朋友的提問 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他朋友看到壹朵花樹,於是腦洞大開,就問王陽明,世界上不存在本心以外的事物,就像這朵花樹在山裏自開自落,和我的心有什麽關系呢?
這裏的“心”指的就是壹種主觀感受,這就好比現在此時此刻,整個地球上正在發生無數起犯罪事件,但是妳待在家裏看電視,那麽這些事情和妳有什麽關系呢?
王陽明這位朋友主要強調的是人的“主觀感受”和物質運動之間的關系,即沒有給妳的主觀感受帶來影響的事物,所以他的這位朋友就屬於那種標準的意識決定物質的人,認為只有人的意識和物質運動產生了關聯,它才是確實存在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
好比如妳朋友丟了臉,和妳並沒有關系,妳也就不會有什麽感受,但是妳自己丟了錢,那就很心疼了。
而王陽明承認物質運動的客觀存在,但是認為人的主觀感受(意識)處於主導地位。
所以他回答自己的朋友說:妳不看這朵花的時候,它和妳壹樣歸於沈寂,不被感受;但是妳來看這朵花的時候,這朵花的顏色和形態就被妳明確感受到了,可見這朵花並不是心外之物,它壹直處於意識的領域之內,只是兩者沒有發生聯系,但它是客觀存在的。
綜上所述,這些都是唯心主義對意識和物質關系的不同看法和判斷,談不上誰對誰錯,都有壹定的道理,但是比較片面,而且容易陷入思想牢籠裏,是壹個死循環,會把人想瘋的。因為它把物質和精神切割開了,不管是唯物還是唯心都想證明自己的論斷是正確的,但是兩者都能拿得出站住腳的論據。
為什麽會有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其實就是壹種認知論,是人類在 探索 認識這個世界的時候派生出來的兩種觀點,好比如說白天才是世界的光明,夜晚就是黑暗,但是對於夜行生物來說,恐怕又恰恰相反。
所以這事不能用對錯去判斷,要從整體上去具體的判斷和論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其實蠻有趣的,但是容易走火入魔,因此要註意把辯證雙方的觀點結合起來看待,從整體上去看問題。這樣才能最大限度接近真理。
好問題,說明作者善於思考,而不是人雲亦雲。
首先,我們要明白,世事無絕對,沒有絕對的真理,哪怕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是有前提條件的。所以我們如果壹味的堅持唯物主義是絕對的真理,那就有問題了!
在西方哲學本身的發展史來看,很少有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對立的說法(當然,這個說法也是來自西方哲學,但不是主流),這個說法是我們以馬克思哲學為主導的國家給 歷史 上的西方哲學家扣的帽子而已,為什麽要扣這個帽子呢? 因為要劃分敵我陣營。
西方近代哲學在討論認知論,本體論,形而上學的時候,並不是我們所說的站在唯心主義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是重新審視我們人的知識來源的問題。
人的所有知識都來自人的感官,比如顏色,紅色是壹個真正存在的事物嗎? 顯然不是,這是人的大腦對光波波長的壹種解讀罷了,那麽聲音呢?存在嗎?顯然也不存在,只是大腦對聲波的壹種解讀罷了。
以此類推,我們看到的,想到的,聽到的,摸到的,都是我們大腦對外部的感知形成的主觀感受而已。也就是說真實的世界存在嗎?當然存在,但跟我們感知到的世界肯定是不壹樣的!
真實的世界只有電磁波,沒有光明,只有空氣的震蕩,沒有聲音。只有植物的細胞壁分子與我們手上細胞膜分子的電磁力,沒有我們觸摸花草樹木的感覺。
那真實的世界到底是什麽樣子呢? 在早期 是認識論和形而上要討論的問題,當然現在已經交給數理化了。
在這裏就可以回答作者的疑問了。
“為什麽他們還是會堅持唯心主義呢?他們自己不知道這是錯誤的嗎?”
首先他們並不承認自己是唯心主義,因為他們不知道後輩們會給他們扣這頂帽子;他們只是在研究人是如何認識世界的,以及這個世界真正的樣子。
其次他們無法知道自己是錯的,就好像如果樓主不繼續學習,也不知道 自己堅持唯物主義也是有壹定的片面性 壹樣。
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什麽,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什麽,宇宙與人的關系等等。。
是要壹代壹代的去 探索 的,任何的真理出現都有自己的 歷史 必然性,也都有自己的 歷史 局限性,所謂的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只是 歷史 中的壹個詞匯罷了(更多的帶有政治目的)。
如果樓主對西方哲學有興趣的話,可以買寫通俗易懂的西方哲學史書籍看看,會有壹個總體上的認知。
唯心主義世界觀:意識總是第壹性,物質總是第二性,意識總是先於物質。
例如在某地設想建立壹座大橋,然後被有關部門批準同意建立壹座大橋,此後設計出大橋的圖紙,最後建造這座大橋。建造大橋這個過程,就是先有建橋意識,後有大橋物質,即存在意識第壹性,物質第二性的情況,有人誇大意識的作用,認為意識總是第壹性的,導致唯心主義存在,其實也存在物質第壹性,意識第二性的情況。例如人腦中字詞,落後於字典的時間,即物質第壹性,意識第二性。從而證明唯心主義世界觀是錯誤世界觀,是謬論,必須拋棄!
特別指出:唯物主義世界觀:認為世界完全由物質構成,除物質以外沒有其他任何東西。由此可見,唯物主義是真理,人類必須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