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癌癥在中醫中的叫法是什麽?

癌癥在中醫中的叫法是什麽?

中文的“癌”字最早出現於北宋1170年東軒居士著《衛濟寶書》:「癰疽五發,壹曰癌……」。南宋、楊士瀛著《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十二、癌》中,記載了癌的癥狀:「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帶青,由是簇頭,各露壹舌,毒根深藏,穿孔通裏,男則多發於腹,女則多發於乳,或項或肩或臂,外證令人昏迷。」癌字從巖,巖即山巖,巖為巖的俗體字,古代癌、巖、嵓、喦、巖、巖通用,癌的本義和讀音均同巖,傳統中醫學常用其本義本字「巖」作為病名,指質地堅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巖石的腫物,是以形象命名的,例如乳巖(今之乳癌)、腎巖(今之陰莖癌)、舌巖(即今之舌癌),多歸類於外科。

在普通話中,癌癥的“癌”字依造字規則應讀作 yán ,但自1950年代之前開始,生活中“癌”字常讀作 ái。這是為了避免口語中與炎癥混淆而更動讀音。在中國大陸1961年編修《新華字典》時為了同“炎癥”區別,古時「巖」與「崖」同義,故借用與其互訓同義的崖字為其音,推薦“癌”讀 ái。所以今天“ái”的發音是唯壹的正確發音。